
猶節期。紀為紀年的單位,若幹年循環一次為一紀。《漢書·谷永傳》:“陛下承八世之功業,當陽數之标季,涉三七之節紀,遭無妄之卦運,直百六之災阸。” 顔師古 注引 孟康 曰:“至 平帝 乃三七二百一十歲之厄,今已涉向其節紀。”
“節紀”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主要與時間周期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節紀”指代具有特定時間長度的節期或周期。其中“紀”是古代紀年單位,通常以若幹年為一個循環周期(如十二年為一紀,或更長的周期)。例如,《漢書·谷永傳》中提到“涉三七之節紀”,即指210年(3個“七十”周期)的災厄節點。
古籍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原文為:“陛下承八世之功業……涉三七之節紀,遭無妄之卦運。”此處“三七之節紀”被注釋為“二百一十歲之厄”,說明“節紀”與曆史周期和災異推算相關。
延伸說明
部分現代解釋(如)提到“節紀”有“遵守規章制度”的含義,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對“節(節制)紀(紀律)”的誤讀或衍生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發音與結構
建議:若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需結合《漢書》等原典語境;日常使用中建議優先采用“時間周期”的核心含義,避免歧義。
《節紀》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指的是人們在生活中遵守的禮儀、規矩和習慣。它強調的是人們應該遵循道德準則,尊重他人,保持秩序和紀律。
《節紀》這個詞的部首是“言”,它表示的是與語言和言論有關的事物。根據《康熙字典》的記錄,這個詞語共有8筆。
《節紀》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左傳》這本古代史書。在其中,“節”一詞常用來形容人們以正确的方式行為,遵守禮儀和習慣。後來,“紀”這個字加入其中,強調了對規矩紀律的遵守,以及對自己行為的約束。
《節紀》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節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往往會有些差異。《節紀》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是「節記」。
1. 他一直遵守着《節紀》,從不違背道德準則。
2. 社會發展需要每個人都遵守《節紀》,保持秩序和和諧。
組詞:節操、紀律、禮儀、習慣、道德。
近義詞:規矩、規範、秩序、禮貌。
反義詞:放縱、隨便、不守規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