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禮儀節之一。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壇》:“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各詣瘞位。[各官立介][贊]望瘞。[雜焚祝帛介][贊]禮畢。” 王季思 等注:“ 明 代祭宗廟及 孔 廟的禮儀,當最後唱‘望瘞’時,捧祝官與進帛官捧祝、帛至瘞毛血的地方焚化。”《清史稿·禮志二》:“ 乾隆 十七年,改送燎為望瘞。明年,增望瘞樂章。”
“望瘗”是古代祭祀禮儀中的一個環節,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基本含義
“望瘗”指祭祀儀式中,參與者目送祭品被掩埋的過程,屬于禮儀的收尾步驟。
儀式背景
古代祭祀分多個步驟,如迎神、獻禮、送神等,“望瘗”屬于最後階段,通過目送祭品入土表達對神靈的敬畏與祈求。
使用示例
若需更詳細的祭祀流程或文獻出處,可參考《禮記》《儀禮》等典籍。
望瘗(wàng yì)是一個漢字詞彙,由“望”和“瘗”兩個字組成。
“望”的拆分部首是“月”和“口”,總筆畫數為8畫,發音為wàng,表示向遠處或高處看。該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金文,形狀類似于一個人站在高處向遠處望去的樣子。
“瘗”的拆分部首是“疒”和“埋”,總筆畫數為14畫,發音為yì,意為埋葬。這個字來源于古時候,形狀像一個人彎腰埋葬的樣子,表示将屍體安放在埋葬的地方。
在繁體字中,“望”和“瘗”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望”為例,古時的寫法多為象形,形狀類似于一個人在山頂上眺望的樣子。而“瘗”則由疒和田兩個部分構成,表示将疒病的人埋葬的意思。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望瘗”這個詞彙:
1. 他望瘗着遠方,期待着親人的歸來。
2. 沒有人願意去望瘗一個陌生的人。
在組詞中,可以使用“望瘗”這個詞彙構成其他詞彙,如“望瘗地”、“望瘗者”等,表示與埋葬相關的概念。
與“望瘗”相關的近義詞是“望穴”、“瞻望”,表示向坑洞或遠方望去的意思。反義詞可以是“視而不見”、“置之不理”,表示不望瘗或不關注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