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望瘗的意思、望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望瘗的解釋

祭禮儀節之一。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壇》:“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各詣瘞位。[各官立介][贊]望瘞。[雜焚祝帛介][贊]禮畢。” 王季思 等注:“ 明 代祭宗廟及 孔 廟的禮儀,當最後唱‘望瘞’時,捧祝官與進帛官捧祝、帛至瘞毛血的地方焚化。”《清史稿·禮志二》:“ 乾隆 十七年,改送燎為望瘞。明年,增望瘞樂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望瘗是古代中國祭祀禮儀中的一個特定環節,專指祭祀者注視祭品被掩埋的過程,屬于傳統“三獻禮”(初獻、亞獻、終獻)的終結步驟。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望”

    取“注視、瞻視”之義,體現祭祀者對儀式終局的莊重關注。《說文解字》釋“望”為“出亡在外,望其還也”,引申為對儀禮完成狀态的監督。

  2. “瘗”

    本義為“埋藏祭品”。《爾雅·釋天》載:“祭地曰瘗埋”,專指将祭品埋入土中以達地祇的儀式行為,與“懸”(祭天)、“沉”(祭水)并列為三大祭法。

二、禮儀程式定位

據《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望瘗位于祭祀終獻禮之後,主祭者需目視執事人員将玉帛、牲肉等祭品埋入土坎,象征祭品通達神靈,完成“人神溝通”的閉環。此環節要求參與者保持肅穆,直至掩埋完畢,體現對神明的終極敬意。

三、文化象征意義

  1. 溝通天地

    通過埋祭實現“陰下達于地”的陰陽交感,契合《禮記·郊特牲》“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的哲學觀。

  2. 祈福禳災

    如宋代祭雨儀式中,望瘗時需誦讀祝文:“瘗茲圭璧,庶格豐年”,寄托消除旱災的訴求(《宋史·禮志》)。

四、典籍例證

五、現代遺存

今河南淮陽太昊陵祭典、陝西黃帝陵祭祖等非遺項目中,仍保留“望瘗”作為禮儀終程,彰顯其對中華禮樂文明的傳承價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典《說文解字》釋義(www.zdic.net)
  2. 《爾雅》釋天篇(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3. 《周禮正義》孫诒讓注疏(中華書局版)
  4. 《禮記集解》孫希旦注(國學導航)
  5. 《明集禮》影印本(國家圖書館古籍庫)
  6.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www.ihchina.cn)

網絡擴展解釋

“望瘗”是古代祭祀禮儀中的一個環節,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望瘗”指祭祀儀式中,參與者目送祭品被掩埋的過程,屬于禮儀的收尾步驟。

    • “望”:甲骨文中為“遠視”之意,後引申為注視、敬仰(如《說文解字》中強調“遠視也”)。
    • “瘗”(yì):指掩埋祭品或祭器,常見于祭祀場景,如《禮記》中提到的“瘗埋于泰折”即埋祭品以祭地神。
  2. 儀式背景
    古代祭祀分多個步驟,如迎神、獻禮、送神等,“望瘗”屬于最後階段,通過目送祭品入土表達對神靈的敬畏與祈求。

使用示例

若需更詳細的祭祀流程或文獻出處,可參考《禮記》《儀禮》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安地扁圓冰天不是處慅嬰癡子大馬大猷電隕分清梗迹萍蹤溝谷诃咄觟冠歡朱國會董活剝生吞簡默箭镞假宿幾诃輯屦靜俗救滅絶識開山斧楷字看場看承良因鐐杻痢疾留聲器盲風暴雨沒腳螃蟹民累哪些佩袋偏墜孅人青羅帶親衞權實雀立人口構成三大憲聲氣相通申诏攝受示恩釋耒石壇爽鸠體資通曹頭茶偎妻靠婦無二顯猷喜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