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向上豎起。用以形容盛怒之人的頭發。《莊子·盜跖》:“ 盜跖 聞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史記·項羽本紀》:“﹝ 樊噲 ﹞瞋目視 項王 ,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清 楊賓 《金赤蓮姜日千等招飲燕山客舍》詩:“激昂慷慨髮上指,高歌擊築旁無人。”
(2).見“ 上旨 ”。
“上指”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多用于描繪人盛怒時的狀态,常見于古文典籍。例如:
部分文獻中“上指”與“上旨”相通,指皇帝的旨意或上級的意圖,但這一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且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現代使用中,“上指”多指因憤怒而頭發豎立的形象化表達,屬于文學性較強的描述。如需進一步考證“上旨”的關聯含義,建議查閱更權威的古代漢語詞典或文獻。
《上指》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向上指示、指明的意思。
《上指》的拆分部首是“手”和“目”,并且總共有10個筆畫。
《上指》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人們使用手指向上指示、指明方向或者展示某個對象。因此,這個詞彙逐漸形成并被廣泛使用。
《上指》的繁體字為「上指」,拼音為shàng zhǐ。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上指」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具體寫法可以參考古籍和古代字典。
1. 他上指天空,指出了那顆明亮的星星。
2. 小明上指黑闆上的字,回答老師的問題。
上下指、上指東,上指南、上指西
指示、指引、指明
下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