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姑苗。慈姑生水田中,其葉如剪刀形,故稱。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六·慈姑》。
翦刀草是慈姑的别稱,其名稱與形态特征、曆史記載密切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翦刀草即慈姑苗,屬澤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葉片形似剪刀而得名。其名稱中的“翦”通“剪”,指葉片的分裂形狀。
植物特征與生長環境
葉片呈箭頭狀,前端分叉如剪刀,多生長于水田或沼澤地。地下部分為球莖,可食用,味甘微苦,俗稱“蔬卵”。
分布與曆史記載
原産中國,南北均有分布,南方栽培較多。福建連城地區已有百年種植史,當地縣志記載其别稱“莽菇”。
文獻溯源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果六·慈姑》中明确記載了翦刀草的形态特征,成為後世考據的重要依據。
名稱演變
除“翦刀草”外,古時亦寫作“剪刀草”,現代植物學多采用“慈姑”作為正式名稱,但民間仍保留傳統叫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慈姑的藥用價值或栽培技術,可查閱《本草綱目》原文或農業類文獻。
翦刀草是一個漢字詞,由“翦”、“刀”和“草”三個部分組成。它的意思是用剪刀或刀具割下來的草。這個詞可以拆分成“翦”(jiǎn)、“刀”(dāo)和“草”(cǎo)三個部首和筆畫。
翦刀草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耕生活。在農田裡,人們常常需要使用剪刀、刀具等工具将莊稼或雜草割下。因此,這個詞逐漸形成并傳承下來。
翦刀草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都是“翦刀草”。所以無論是在簡體字還是繁體字中,這個詞的意思都是相同的。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翦刀草在不同的寫法中一般仍然保持原有的意思。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翦刀草的寫法為“剪刀草”,字義仍然相同。
以下是關于翦刀草的例句:
1. 農民用翦刀草割下了一捆捆的谷草。
2. 整齊的翦刀草堆放在一旁,展示了農田的整潔和生機。
翦刀草的一些組詞包括:剪刀、草地、切割等。這些詞與翦刀草有關,描述着和翦刀草相關的物品、地方或動作。
與翦刀草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割草、割下、剪下等。這些詞都描述了用刀具将草或植物分離的動作。
與翦刀草意思相反的詞語是:種草。種草與翦刀草意義上是相反的,前者是指培育植物,後者是指将植物割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