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向往中原或向慕中央政權。鄉,嚮。《漢書·司馬相如傳下》:“父兄不辜,幼孤為奴虜,係絫號泣,内鄉而怨。” 顔師古 注:“鄉讀曰嚮,嚮中國而怨慕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鄉作“嚮”。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一:“己酉春,虜移文境上曰:‘皇帝生日,本是七月。今為内朝使人冒暑不便,已權改作九月一日。’其内鄉之意,亦可嘉也。”
"内鄉"作為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
一、地理專名概念 指中國河南省南陽市下轄的縣級行政區,始置于南北朝時期。該縣地處伏牛山南麓,丹江口水庫上遊,地理坐标為北緯32°49′-33°36′,東經111°34′-112°09′。據《内鄉縣志》記載,其地名源自漢代"析縣"的演變,至隋朝正式确立"内鄉"建制,取"境内山鄉環抱"之意。
二、古代行政區劃概念 在元明清時期,"内鄉"作為特定行政層級術語,與"外縣"相對,指代府治所在的核心轄區。如《元史·地理志》載:"南陽府領内鄉二、外縣五",此處的"内鄉"特指府城周邊直屬管理區域。這種劃分方式體現了古代"以城統鄉"的治理體系。
補充說明: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标注,"鄉"字在該詞彙中讀作xiāng,屬平聲調。在方言層面,豫西南地區存在将"内鄉"連讀為[nɛ̃ɕiɑŋ]的語音現象。
“内鄉”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解析如下:
指向往中原地區或仰慕中央政權,其中“鄉”為通假字,同“向”(嚮),表方向或傾向。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可借喻文化認同或政治向心力。
近義詞:歸心、向化;反義詞:離心、背棄。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書》或宋代筆記等原始史料。
哀勸挨搪按論白疊阪尹暴食标揭豺虎吃青道謝登科録遞進丁香核斷根法典撫綏各人觀成顧臨故邱鶴軀鶴散昏微節斂介紹信井底銀瓶勁挺矜奢雞日開口貨坑蒙離客靈鼍磷光[現象]嶺巆俚曲梅兄木材廠攆出尼姑庵攀輪平泉莊遷除潛畫清稿七珍散步散弛殺青聖畧盛農堂役髫齒退潰妄談王瑩汙濫顯罰險難屑屑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