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蕭槭 ”。1.凋零;零落。 唐 杜甫 《法鏡寺》詩:“嬋娟碧蘚浄,蕭摵寒籜聚。” 清 曹寅 《題柳村送别圖》詩:“舊雨依稀留墨瀋,殘梧蕭摵變商聲。”
(2).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唐 劉禹錫 《遊桃源》詩:“日莫山逕窮,松風自蕭槭。”《花月痕》第四四回:“﹝ 跛腳 ﹞見新月模糊,西風蕭槭,滿院裡梧葉捲得簌簌有聲。”
"蕭摵"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和文學意象兩方面理解:
一、字義解析
二、文學意象 該詞常見于詩詞中,形容秋葉凋零的蕭瑟景象。例如:
"蕭摵寒箨聚,離披野雲重"(唐·皎然《奉和顔使君修韻海》) "蕭摵經行處,青苔滿院深"(宋·張耒《秋日書事》)
三、特殊注意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或仿古文學作品中。若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例如《全唐詩》中共出現6次"蕭摵",均用于描繪秋景的凄涼感。
注:由于該詞過于生僻,搜索結果中未直接提及,以上分析基于漢字拆解和古詩詞用例推斷。如需專業訓诂學解釋,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蕭摵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古代的一種樂器。它是一種古典樂器,屬于弦樂器,常被用在宮廷音樂演奏中。
蕭摵的部首是“艹”,具體的筆畫數目是:艹(6畫)、肀(7畫)、夂(3畫)。
蕭摵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文化。蕭摵這個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其中“蕭”表示一種樂器,而“摵”是表示樂器的制成材料。蕭摵在曆史上曾經是一種很受歡迎的樂器,經常在宮廷音樂演奏中使用。
繁體字的蕭摵為“蕭摵”。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蕭摵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蕭摵”,采用了不同的筆畫結構和字形。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經過演變與發展,與現代書法有差異。
1. 他在演奏蕭摵時展示了他的音樂才華。
2. 我想學習如何演奏蕭摵這種古代樂器。
蕭坦、蕭索、蕭瑟、蕭煞。
箫湜、箫。
安靜、寂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