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骹箭”。亦作“髐箭”。髇矢。《太平御览》卷三五○引《魏百官名》:“三公拜赐鶉尾鶻尾髇箭十二枚。”《山海经·南山经》“其状如鵁” 晋 郭璞 注:“鵁,似鳧而小,脚近尾。音骹箭之骹。”《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椎鸣鏑” 唐 李贤 注:“《前书》‘ 冒顿 作鸣鏑。’今之髐箭也。” 元 刘詵 《感旧行》:“举家避兵窜山巖,道逢哨骑落髇箭。”
“髇箭”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一种特殊类型的箭。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髇箭”是古代一种功能性箭矢,以发声为显著特征,常见于军事或狩猎场景。其名称和结构在不同文献中略有差异,但核心功能一致。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广韵》《水浒传》等古籍原文。
《髇箭》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意味着“厉害的箭”。它由“髇”和“箭”两个字符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1. 髇:由部首“骨”组成,总共有15画。
2. 箭:由部首“竹”组成,总共有14画。
《髇箭》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汉书·匈奴传》中,用来形容匈奴族的强大箭术。在古代战争中,箭矢是重要的远程攻击武器,而髇箭则指那些具有特殊杂技和娴熟射击技巧的弓箭手所发射的箭矢。
在繁体中,髇箭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中,髇箭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 古代汉字的写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书法风格和笔画习惯,髇和箭可能会有些不同的变体。但它们的基本结构和含义是一致的。
1. 这位弓箭手的髇箭射中了敌人的马腿,使其失去了移动能力。
2. 射击杂技演员瞄准空中的气球,用一支髇箭将其刺破了。
1. 组词:髇箭术、髇箭手
2. 近义词:利箭、锋箭、利矢
3. 反义词:钝箭、弱箭、废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