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rmonious] 和睦協調
和諧的氣氛
和諧的關系
(1).和睦協調。《詩·周南·關雎》“關關雎鳩” 漢 鄭玄 箋:“後妃説樂君子之德,無不和諧。” 唐 李商隱 《雜纂》:“諸婦和諧,不嫌麤辣。” 明 高明 《琵琶記·寺中遺像》:“敢天教我夫婦再和諧,都因這佛會。” 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裡》第六章:“充滿在兩人中間的和諧氣氛給破壞了。”
(2).指使和睦協調。 宋 司馬光 《瞽叟殺6*人》:“所貴於 舜 者,為其能以孝和諧其親。”
(3).謂配合得勻稱、適當、協調。《晉書·摯虞傳》:“施之金石,則音韻和諧。” 清 趙翼 《瓯北詩話·黃山谷詩》:“自中 唐 以後;律詩盛行,競講聲病,故多音節和諧,風調圓美。” 秦牧 《藝海拾貝·最後的晚餐》:“細部好了,還得結構和諧完整,才能夠構成卓越的整體。”
(4).和解;和好相處。《魏書·蕭赜傳》:“ 賾 初為太子時,特奢侈。 道成 每欲廢之,賴 王敬則 和諧。” 元 鄭廷玉 《楚昭公》第一折:“此劍原是 吳 國之寳,他既來索取,不如做個人情,送還了他,兩國和諧,可不好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和諧漢語 快速查詢。
“和諧”是一個多維度、跨領域的哲學與社會學概念,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既有共性又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解釋:
基本定義
“和諧”指不同事物之間通過協調配合達到的均衡狀态,強調對立統一關系。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和諧是“對立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具體、動态、相對、辯證的統一”,表現為相同相成、相輔相成、互助合作等關系。例如音樂中音韻的協調(《晉書》)、繪畫色彩的勻稱均體現了這種特性。
曆史淵源
漢語中“和諧”最早見于《尚書》《詩經》,原指人際關系的和睦或音律協調,如《晉書》提到“音韻和諧”,宋代司馬光則延伸至家庭倫理的“孝和諧親”。這反映了古代中國對自然規律與人倫秩序的統一性認知。
哲學内涵
和諧既是描述事物關系的客觀狀态,也是人類追求的理想範式,貫穿于自然規律、社會運行與精神價值的多重維度。
《和諧》是一個意思豐富的詞語,既有動詞,也可以作名詞。作為動詞時,指的是使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關系融洽;作為名詞時,則指的是一種給人平和、舒適、愉悅的感覺。
《和諧》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口”字部,右邊是“禾”字部。其總共有12畫。
《和諧》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衡門之詩》中,“有和自今古”的句子中有使用該詞,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沒有争吵與沖突。後來,《禮記》中也有使用“和諧”的記錄,與團結、友愛等意義相近。
繁體字中的《和諧》為「和諧」。
在古時候,和諧的寫法與今天稍有不同。從戰國時期的《楚辭》開始,和諧的古字形為「和心諧」,表示人們的内心相互融洽。
1. 家庭和諧是人生的幸福保障。
2. 隻有和諧穩定的社會才能讓人民群衆安居樂業。
3. 員工之間的和諧關系對一個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4. 教育是培養孩子和諧發展的關鍵。
和諧的一些組詞包括:和諧相處、和諧社會、和諧氛圍、和諧發展等。
近義詞有:和睦、和順、融洽。
反義詞有:沖突、不和、争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