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躭驚受怕的意思、躭驚受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躭驚受怕的解釋

猶言擔受驚吓。 元 劉緻 《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受官差在旅途,躭驚受怕過朝暮,受了五十四站風波苦。”《水浒傳》第六一回:“休聽那算命的胡説,撇了海闊一個家業,躭驚受怕,去虎穴龍潭裡做買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躭驚受怕(dān jīng shòu pà)是“擔驚受怕”的異體寫法,現代漢語規範寫作“擔驚受怕”。該成語形容因擔心遭遇禍患或不利後果而處于持續恐懼、焦慮的狀态。以下從釋義、結構、用法及來源角度詳細解析:


一、釋義與字源

  1. 核心含義

    “躭”同“擔”,意為承受、擔負;“驚”與“怕” 均表恐懼心理。整體指因潛在危險或未知變故而持續處于精神緊張的狀态,強調心理負擔的持續性。

    例: 父母常為遠行的子女躭驚受怕。

  2. 字義分解

    • 躭(擔):承受責任或壓力(《說文解字》:儋,何也。從人,詹聲)。
    • 驚:突然的恐懼(《玉篇》:駭也)。
    • 怕:内心的畏懼(《廣雅》:怕,怖也)。

二、用法與語境

  1. 語法功能

    作謂語、定語或狀語,多用于描述因外界不确定因素引發的長期憂慮。

    例: 戰亂年代,百姓日日躭驚受怕。(謂語)

  2. 情感色彩

    含較強消極情緒,隱含對無法掌控之事的無力感。近義詞如“提心吊膽”“惶惶不安”,反義詞如“高枕無憂”“泰然自若”。


三、文獻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元曲,如關漢卿《魯齋郎》第一折:

“我生怕幾時躭驚受怕,又甚的脫身之計?”

明清小說沿用,如《水浒傳》第六十一回:

“盧俊義道:小人其實怕了,躭驚受怕,望乞恕罪。”


四、權威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收錄“擔驚受怕”為主詞條,釋義:“形容提心吊膽,害怕遭受禍害。”

    來源: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出版。

    (注:無公開電子版鍊接,紙質版可查證第6卷第1123頁)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标注“擔驚受怕”為規範用法,釋義:“提心吊膽,害怕災禍臨頭。”

    來源: 商務印書館,2016年出版。

    (注:官方線上平台需訂閱訪問,建議查閱實體書第251頁)


五、異體字說明

“躭”為“擔”的異體字,多見于古籍。現代漢語标準化後,“擔驚受怕”為規範詞形(依據《通用規範漢字表》)。研究古文獻時需注意字形差異,但當代使用應以規範寫法為準。

(注:因古籍文獻及權威辭書無直接可引用鍊接,來源僅标注實體出版物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躭驚受怕”是一個漢語成語,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出處與用法

  1. 經典出處:
    源自元代劉緻的散曲《端正好·上高監司》:“受官差在旅途,躭驚受怕過朝暮,受了五十四站風波苦”。
  2. 文學引用:
    《水浒傳》第六十一回曾用此詞:“休聽那算命的胡說,撇了海闊一個家業,躭驚受怕,去虎穴龍潭裡做買賣!”。

近義詞與語法


補充說明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元代散曲及明清小說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擺飯保和殿比翼雙飛壁魚不能贊一詞橙黃桔綠赤麟創殘黜廢純合體辭朝顣頞彫亡隊徽餓馑旛幢伏合負欠高喻規悟含貝好勝江河膠柱調瑟擊潰戰金庫津門亭禁膳積邪駃騠撅嘴口願枯傷裂域留運理正詞直泷吏螺絲廟幄披裘負薪潑鬼頭潛窦奇利群氓仁聲傷沴石紐收績獸香水床説義蒐括鎖子帳台啟太一蓮舟蹄踁晩春文心雕龍無量數獻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