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拒捍 ”。抵抗,抗拒。《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十九年夏, 雒城 破”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蜀 陳術 《益部耆舊雜記》:“ 劉璋 遣 張任 、 劉璝 率精兵拒捍先主于 涪 ,為先主所破。”《唐律疏議·捕亡·被毆擊奸盜捕法》:“持仗拒捍,其捕者得格殺之。”《元典章·刑部四·因奸6*殺人》:“捕罪人已就拘執,及不拒捍而殺或折傷之,各從鬭殺傷法。” 清 黃宗羲 《吳處士墓碣銘》:“君奮桑樞褐寒之下,而急人之急,至於骨肉拒扞,壯節凜然。”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拒扞漢語 快速查詢。
"拒扞"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主要用于軍事防禦語境,其核心含義為抵禦、抗拒、捍衛。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義項與用法:
拒(jù)
扞(hàn)
拒扞(jù hàn)為同義複合詞,強調主動抵禦外敵或外力侵擾,常見于古代軍事文獻:
《漢書·爰盎晁錯傳》:
"以備邊境,以制四夷,以安中國,以拒扞外敵。"
(指修築邊塞以抵禦外族入侵,護衛中原安定。)
來源:中華書局《漢書》點校本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
"屯兵要塞,拒扞北虜。"
(駐軍于關隘,抵禦北方胡虜的進犯。)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
"拒,捍也……扞,亦捍也。二字互訓,義同力敵。"
(段玉裁指出"拒"與"扞"互為訓釋,均表強力抵禦。)
"拒扞"作為古漢語軍事術語,凝結了"武力抵禦"與"主動防護"的雙重内涵,其語義在曆史文獻中高度穩定。現代漢語雖少用該詞形,但"拒捍""抵禦"等衍生詞仍延續其核心意義,成為描述抗争與守護的經典表達。
“拒扞”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ù hàn(),其核心含義為抵抗、抗拒。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拒扞”亦寫作“拒捍”,由“拒”(抵抗)和“扞”(同“捍”,保衛)組合而成,表示通過抵抗或對抗來抵禦外部的壓力或攻擊。
用法說明
《三國志》注引
《益部耆舊雜記》記載:“劉璋遣張任、劉璝率精兵拒捍先主于涪”,指劉璋派兵抵抗劉備的進攻。
《唐律疏議》
提到“持仗拒捍,其捕者得格殺之”,指持有武器的抗拒行為,抓捕者可将其擊殺。
《元典章》
記載“不拒捍而殺或折傷之”,區分了抵抗與不抵抗情況下的法律責任。
“拒扞”是一個曆史色彩濃厚的詞彙,多用于描述武力抵抗或法律層面的抗拒行為。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三國志》《唐律疏議》等文獻來源。
闆牀杮劄邊房冰層搏鬭酬谘辭靈啐飲倒敗頂層厄井珥金拖紫凡家高柯宮筵光趺孤行己見骨解鼓翼筕簹合金嘩啦皇寮江月九體涓子絶景狼奔鼠偷牢甲利兵列炬領禦盲幹馬騣明丢丢内谒傩戲憉悙翩仙飄鼓歧道勤工助學祈瘗忍節省靜生鐵使見識時漏説文私知逃行天慧馱馱王妃挽送帷燈匣劍想方詳選險難懈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