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拒捍 ”。抵抗,抗拒。《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十九年夏, 雒城 破”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蜀 陳術 《益部耆舊雜記》:“ 劉璋 遣 張任 、 劉璝 率精兵拒捍先主于 涪 ,為先主所破。”《唐律疏議·捕亡·被毆擊奸盜捕法》:“持仗拒捍,其捕者得格殺之。”《元典章·刑部四·因奸6*殺人》:“捕罪人已就拘執,及不拒捍而殺或折傷之,各從鬭殺傷法。” 清 黃宗羲 《吳處士墓碣銘》:“君奮桑樞褐寒之下,而急人之急,至於骨肉拒扞,壯節凜然。”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拒扞漢語 快速查詢。
“拒扞”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ù hàn(),其核心含義為抵抗、抗拒。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拒扞”亦寫作“拒捍”,由“拒”(抵抗)和“扞”(同“捍”,保衛)組合而成,表示通過抵抗或對抗來抵禦外部的壓力或攻擊。
用法說明
《三國志》注引
《益部耆舊雜記》記載:“劉璋遣張任、劉璝率精兵拒捍先主于涪”,指劉璋派兵抵抗劉備的進攻。
《唐律疏議》
提到“持仗拒捍,其捕者得格殺之”,指持有武器的抗拒行為,抓捕者可将其擊殺。
《元典章》
記載“不拒捍而殺或折傷之”,區分了抵抗與不抵抗情況下的法律責任。
“拒扞”是一個曆史色彩濃厚的詞彙,多用于描述武力抵抗或法律層面的抗拒行為。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三國志》《唐律疏議》等文獻來源。
拒扞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拒和扞。拒扞的意思是抵制、拒絕、阻擋。
拒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拒扞這個詞的中文來源是古代漢字的詞義逐漸演變而來。拒的古代寫法為“拒字心”,表示手扔出去的樣子。扞的古代寫法是“拜字早”,表示兩隻手相合在一起的樣子。在古代,拒扞常常用于描述抵擋入侵或拒絕接受的行為。
拒扞的相對應的繁體字是拒拜。繁體字在一些地區仍然使用,尤其是在台灣。
在古代,拒扞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例如,在《說文解字》中,扞字的寫法為“⿱扡立”,這種寫法強調了手扡的動作。
以下是關于拒扞的幾個例句:
拒扞的一些組詞包括:拒絕、拒捕、拒患、拒付等。
與拒扞相近義的詞有:抗拒、抵抗、排斥。
與拒扞相反義的詞有:接納、歡迎、接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