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異的裝束。《新唐書·車服志》:“婦人衣青碧纈,平頭小花草履、彩帛縵成履,而禁高髻、險妝、去眉、開額及 吳 越 高頭草履。”
“險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險妝”指奇異的裝束,常用于形容誇張、不符合常規的服飾打扮。該詞最早見于《新唐書·車服志》,唐代曾明令禁止婦女采用“高髻、險妝、去眉、開額”等裝扮,以規範社會風俗。
根據文獻記載,唐代對女性服飾有嚴格規定。例如: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險妝”解釋為“表面平靜但危機四伏”的成語,但這一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辭書,可能是誤傳或引申義,需謹慎參考。
“險妝”的核心含義是奇異、誇張的裝扮,屬于古代服飾文化中的特殊現象,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儀容規範的重視。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新唐書》等原始文獻。
《險妝》是一個詞彙的組合,它由兩個字組成:險(xiǎn)和妝(zhuāng)。
險的拆分部首是阜(fù),它有11個筆畫。妝的拆分部首是女(nǚ),它有3個筆畫。
《險妝》一詞最早見于明朝文學家馮夢龍的《醒世恒言》之《陳涉世家》:“豈料天教俺鄰人又作祟,傳來此書險妝,入廚房倒爐竈。”該詞形容人的妝容看起來有些危險或難以琢磨。
《險妝》的繁體字為「險妝」。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險的寫法為「㞼」,妝的寫法為「妐」。
她這樣濃妝豔抹,果然是一個險妝的女人。
險惡、險要、妝容。
危險的妝容、奇特的裝扮。
清新的妝容、樸素的裝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