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險妝的意思、險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險妝的解釋

奇異的裝束。《新唐書·車服志》:“婦人衣青碧纈,平頭小花草履、彩帛縵成履,而禁高髻、險妝、去眉、開額及 吳 越 高頭草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險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特指唐代中後期流行的一種打破常規、标新立異、甚至帶有誇張或叛逆意味的女性妝容風格。其核心含義在于“險”,取其“奇異、不尋常、近乎危險(指違背禮教常規)”之意。

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面釋義與核心特征:

    • 險: 本義指地勢險要、危險。引申為奇異、怪誕、不同尋常、不合常規。在“險妝”中,主要指妝容樣式新奇、大膽、超出當時普遍接受的審美規範,帶有挑戰傳統禮教束縛的意味。
    • 妝: 指妝容、妝飾、打扮。
    • 合義: “險妝”即指樣式奇異、标新立異、突破常規的妝容。它追求視覺上的沖擊力,刻意與主流、端莊、含蓄的妝容風格形成鮮明對比,體現了特定曆史時期社會風氣的開放與女性自我意識的某種覺醒。
  2. 曆史背景與流行時期:

    • “險妝”主要盛行于唐代中後期,尤其是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之後。唐代是中國曆史上文化開放、社會風氣相對自由的時期,尤其在女性妝飾方面,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和創新性。中唐以後,社會風氣進一步變化,追求新奇、奢靡的風尚在貴族和都市女性中流行,“險妝”便是這種風尚在妝容上的體現。 (來源:相關中國古代服飾史、妝容文化研究論著,如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高春明《中國曆代婦女妝飾》等提及唐代妝容演變時均有涉及此概念)。
  3. 具體表現與樣式特點:

    • “險妝”的具體樣式并無絕對統一的定式,但其核心在于“求奇求異”。根據史料記載和學者研究,它可能包含以下一種或多種特征:
      • 誇張的眉式: 如極其細長的“蛾眉”,或形狀怪異如八字、倒挂的眉形。
      • 濃烈怪異的頰飾: 過度使用胭脂,或在面頰上描繪奇特的圖案(如斜紅),位置、形狀、顔色都力求與衆不同。
      • 奇特的唇妝: 如小巧到極緻的“櫻桃唇”,或故意塗成不對稱、特殊形狀。
      • 繁複怪誕的額黃/花钿: 在額頭使用大量、造型奇異的黃色飾物或花钿。
      • 發髻高聳、怪異: 配合險妝的發髻也往往追求高、奇、險,如各種誇張的高髻、危髻,飾物繁多。
    • 白居易在《時世妝》一詩中描繪的“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妝成盡似含悲啼。圓鬟無鬓堆髻樣,斜紅不暈赭面狀。”雖然描述的是“時世妝”,但其“烏膏注唇”、“八字眉”、“斜紅不暈”等特征,正是“險妝”追求奇異、打破常規的典型表現,體現了元和年間的妝容風尚。 (來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卷三·時世妝》)。
  4. 文化内涵與社會意義:

    • “險妝”不僅僅是一種審美現象,更承載着社會文化意義。它是唐代中後期社會風氣由盛轉衰過程中,都市生活追求享樂、标榜個性、突破傳統禮教約束的一種外在表現。
    • 它反映了女性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對美的多元化追求和自我表達意識的增強,盡管這種表達在當時可能被視為“非主流”甚至“有違婦德”。
    • 它也常被後世文人視為世風日下、道德松弛的象征,如白居易的詩中就帶有明顯的批判意味。

“險妝”是唐代中後期(尤其元和年間以後)流行的一種女性妝容風格,其核心特點是奇異、怪誕、标新立異、突破常規。它通過誇張的眉形、怪異的頰飾(如斜紅)、濃黑的唇色(烏膏)、奇特的發髻等元素,刻意追求視覺沖擊力,挑戰了傳統含蓄端莊的審美标準,是當時社會風氣變遷和女性妝飾文化發展的一個獨特産物。

網絡擴展解釋

“險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險妝”指奇異的裝束,常用于形容誇張、不符合常規的服飾打扮。該詞最早見于《新唐書·車服志》,唐代曾明令禁止婦女采用“高髻、險妝、去眉、開額”等裝扮,以規範社會風俗。

二、曆史背景

根據文獻記載,唐代對女性服飾有嚴格規定。例如:

三、其他說明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險妝”解釋為“表面平靜但危機四伏”的成語,但這一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辭書,可能是誤傳或引申義,需謹慎參考。

四、總結

“險妝”的核心含義是奇異、誇張的裝扮,屬于古代服飾文化中的特殊現象,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儀容規範的重視。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新唐書》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碛凹度誖亂本末源流赑怒長襪槎頭縮頸鯿秤紐車瓦道品大早計跌交丁冬封蠟膚覺工潮過敗含垢棄瑕狐穴江瘴尖生生焦茅棘丞潔身累行眷恤濬治開眉笑眼叩阙魁奇苦厭厭拉腿寥迥麗古李默然眠花醉柳敏茂暮月撚煩嗫嚅小兒甯宇箧服求救渠犂取消腮巴逝路守孝叔達特警天工開物同案犯土法瓦铛威詐紋縠吳大皇帝無聲琴無天無日孝節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