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郁結不通貌。《楚辭·九章·思美人》:“蹇蹇之煩寃兮,陷滞而不發。” 王逸 注:“含辭鬱結,不得揚也。”《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尚書 朱軌 與中黃門 嚴生 不協,會大雨霖,道路陷滞不通。”
(2).引申為郁郁不得志。 唐 柳宗元 《吊樂毅文》:“胡去規而就矩兮,卒陷滞以流亡。”
“陷滞”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àn zhì,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郁結不通貌
指事物或情緒因受阻而無法疏通,常用于描述困境或矛盾的積累狀态。例如《楚辭·九章·思美人》中“陷滞而不發”,王逸注解為“含辭鬱結,不得揚也”,強調内心的壓抑無法釋放(,)。
引申場景:可形容交通阻塞(如《晉書》記載“道路陷滞不通”),或人際溝通不暢。
郁郁不得志
引申為因抱負無法實現而苦悶的狀态。唐代柳宗元《吊樂毅文》提到“卒陷滞以流亡”,暗含樂毅因理想破滅而流亡的失意(,)。
“陷滞”既可描述具體事物的阻塞(如道路、言辭),也用于抽象層面的心理或人生困境。其雙重含義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的延伸特點。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古典文集如《楚辭》《晉書》等(,)。
陷滞(xiàn zhì),意指陷入困境、停滞不前,形容事物無法向前發展或受到制約。拆分部首為阝 (阜)和水,其中阝(阜)為左部,表示地勢。筆畫數為11畫。
《陷滞》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在繁體字中,此詞的寫法為「陷滯」,字形上多了一個「止」部。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意義相同。
以下是使用「陷滞」的一些例句:
1. 由于經濟陷滞,公司無法發展新的業務。
2. 這個項目陷入了資金滞緩的困境,無法按計劃進行。
3. 政府采取措施,旨在避免産業陷滞。
組詞:陷入、滞留、陷阱、陷坑、陷落。
近義詞:停滞、阻滞、停滞不前。
反義詞:前進、進展、順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