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酷暑。 唐 高宗 《玉華宮山銘》:“炎生肇授,彤暑初融。”
“彤暑”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夏季的酷熱天氣,以下為詳細解釋:
“彤暑”指炎熱的夏天,其中“彤”為紅色,“暑”為夏天,組合後比喻天氣炎熱如火()。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更常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文學創作中。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詞典将其歸為“詞語”而非嚴格意義上的成語()。
彤暑是一個詞語,指的是非常炎熱的夏天。彤暑通常表示天氣炎熱到極點,像火一樣的熱。
彤(tóng)的部首是彡,總共有五畫;暑(shǔ)的部首是日,總共有九畫。
彤暑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獻《春秋·齊桓公十四年》。據說當時齊國遭受旱災,夏天異常炎熱,人們形容天氣“彤暑”,表示極度的酷熱。
在繁體字中,“彤”和“暑”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在金石文和Oracle骨版中,“彤”可能以更簡潔的形式呈現。類似地,“暑”也可能在古代書法中略有不同。
1. 夏天來了,天氣異常炎熱,真是彤暑難耐。
2. 這個夏天的彤暑讓人無法出門。
炎熱、高溫、熱浪、暑氣、火熱。
酷熱、炎夏、熱辣。
寒冷、涼爽、涼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