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相勾結,傳遞贓物與賄賂。《醒世恒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那令史姓 譚 名 遵 ,頗有才幹,慣與知縣通贓過付,是一個積年滑吏。”
“通贓過付”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描述勾結傳遞贓物或賄賂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兩人或多人互相勾結,通過傳遞贓物或賄賂進行非法利益輸送的行為。其核心在于“勾結”和“財物轉移”的雙重性質。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小說《醒世恒言》中的《盧太學詩酒傲王侯》,文中提到:“那令史姓譚名遵,頗有才幹,慣與知縣通贓過付,是一個積年滑吏。”。現代多用于法律或曆史語境,形容官場腐敗或團夥犯罪中的利益輸送。
詞語結構
近義詞與場景
類似表達包括“貪污受賄”“官商勾結”等,但“通贓過付”更側重“合作傳遞”的過程,常見于古代司法案件或文學作品中對腐敗行為的描述。
現代關聯
雖然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其内涵與當代“洗錢”“權錢交易”等行為有一定相似性,可作為理解傳統腐敗形式的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司法術語或具體案例,可參考《醒世恒言》原文或相關法律文獻。
通贓過付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以賄賂方式幫助犯罪分子逃避處罰。這個成語由“通”、“贓”、“過”和“付”四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來源:
《通贓過付》一詞最早見于南朝梁代庾信的《世說新語·賢良篇》。後來被用來形容行賄受賄的行為,并逐漸被廣泛應用。
繁體:
通贓過付
古時候漢字寫法:
通:通字在古代有多種寫法,如仿形用頭兩點表示兩足相連,後來統一為今天的寫法。
贓:最早是由兩個“貝”字組成,後來演變為現在的形狀。
過:過字在古代也有很多種寫法,如象形的“辵+咅”,後來變為今天的形狀。
付:付字在古代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
例句:
他為了通贓過付,不顧一切地給了警察高額的賄賂。
組詞:
通緝、贓款、過失、付出。
近義詞:
賄賂、行賄、受賄。
反義詞:
清廉、廉潔、正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