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縣吏。 宋 蘇轼 《論積欠狀》:“官之所得至微,而胥徒所取蓋無虛日,俗謂此等為縣胥食邑戶。”
“縣胥”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縣胥”指古代縣級行政機構中的吏員,通常負責地方事務的執行與管理。該詞由“縣”(地方行政區劃單位)和“胥”(古代低級官吏的泛稱)組成,合稱表示縣級官吏或吏員群體。
職能與地位
縣胥屬于地方基層官吏,主要負責稅收、文書、戶籍管理等具體事務。宋代蘇轼在《論積欠狀》中提到,縣胥常借職務之便謀取私利,被稱為“縣胥食邑戶”,反映其實際權力雖低但對民衆影響較大。
曆史背景
“胥”在周代原指有才幹的基層官員,後逐漸演變為低級吏員的代稱。縣胥的職位可能因朝代不同而有所變化,但核心職責始終圍繞縣級行政的日常運作。
蘇轼《論積欠狀》是重要文獻出處:“官之所得至微,而胥徒所取蓋無虛日,俗謂此等為縣胥食邑戶。”此句揭示了縣胥在實際政務中的角色及其潛在弊端。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官職體系,可參考《宋史·職官志》或相關地方志文獻。
《縣胥》是一種漢字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縣》是以“土”為首部,意為地方行政區劃單位。《胥》則以“月”為首部,意為屬于、隸屬于。因此,《縣胥》的意思是指隸屬于縣級行政單位的人員。
《縣胥》中的《縣》字,以“土”為部首,它有5個筆畫;《胥》字,以“月”為部首,有9個筆畫。
《縣胥》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其中,《縣》一字最早出現在西周,後經曆了演變和改良,形成了今天的字形。而《胥》字源于古代甲骨文,經過演變後形成了現代的字形。在繁體字中,《縣》和《胥》的形狀有所變化,分别寫作「縣」和「胥」。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縣》字的形狀為“阝開口”,表示一個山頭和一段耕地,寓意着國家的行政區域;《胥》字的形狀為“月”加上“口”,表示人口衆多,并帶有“土”頭的意思。
1. 這位縣胥是在縣政府工作的一名職員。
2. 縣胥們負責着管理和協調本地區的各項工作。
組詞:縣長、縣令、縣城、胥吏、胥員、胥役等。
近義詞:縣吏、縣令、鄉吏、鄉官等。
反義詞:國胥、都胥、道胥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