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rder]∶指揮部隊軍事行動的命令和指示的統稱
以出號令。——《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愬軍號令。——《資治通鑒·唐紀》
傳號令以誅奸賊。——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發布號令
(2) [verbal command]∶傳呼命令。古代以傳叫之法發布命令,故稱號令
號令召三老。——《史記·陳涉世家》
號令明肅。——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號令三軍
(1).號召;發布命令。《詩·齊風·東方未明序》:“朝廷興居無節,號令不時。”《國語·越語上》:“ 越王 句踐 栖於 會稽 之上,乃號令於三軍。” 唐 韓愈 《論捕賊行賞表》:“所宜大明約束,使信在言前,號令指麾,以圖功利。” 明 李贽 《藏書·儒臣傳·劉向》:“ 李生 曰:‘……蓋是時 周 室既衰,天子不能操禮樂征伐之權,以號令諸侯。’”
(2).發布的號召或命令。《禮記·月令》:“﹝季秋之月﹞是月也,申嚴號令。”《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 楊朔 《走進太陽裡去》:“隊伍黃昏出發,走到半夜,漸漸接近了鐵路,忽然從前頭悄悄傳來一聲緊急的號令,人馬一齊伏到地上去。”
(3).将犯人行刑以示衆。《元典章·工部二·船隻》:“如有違犯之人,捉挐到官,取問是實,定将犯人對衆號令,嚴行斷罪。”《水浒傳》第一一六回:“ 宋江 令讨放砲火種,吹起燈來看時,上面寫道:‘ 宋江 早晚也號令在此處!’”《東周列國志》第五九回:“ 厲公 重賞甲士,将三 郤 屍首,號令朝門,三日,方聽改葬。”
“號令”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和時代背景有所不同。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近義詞包括“號召”“命令”“呼籲”等,多用于組織或集體行動的語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史記》《資治通鑒》等來源(詳見搜索結果)。
號令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來表示指揮、命令的意思。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口,右邊是勺。勺部表示工具,口部表示有聲音的動作,所以可以理解為用聲音來指揮、命令他人。
號令的拆分筆畫為8畫,其中口部3畫,勺部5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法和軍事指揮。在古時候,指揮士兵進行作戰是非常重要的。號令就是通過聲音來傳達指令,以便更好地掌握軍隊的戰鬥節奏和行動步驟。
在繁體字中,號令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一緻,隻是筆畫的書寫方式稍有不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號令的口部右邊有一個額外的橫線,表示聲音的放大。
例句:
1. 軍官一聲號令,士兵們齊刷刷地舉起了槍。
2. 這個團隊的號令非常一緻,行動非常有序。
組詞:號令棒、號令英雄、號令天下、號令如山
近義詞:指令、命令、吩咐、口令
反義詞:聽從、違抗、忽視、不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