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蒙茏的意思、蒙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蒙茏的解釋

[dense] 草木茂盛的樣子

蒙茏的大草原

詳細解釋

(1).覆蔽貌;草木茂密貌。《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披荒榛之蒙蘢。” 呂向 注:“蒙蘢,林密貌。” 唐 盧鴻一 《嵩山十志·樾館》詩:“芳靃蘼兮蔭蒙蘢,幽人構舘兮在其中。” 王闿運 《牽牛花賦》序:“牽牛花者,蔓生蒙蘢。”

(2).草木覆蔽處。《漢書·揚雄傳上》:“獲蒙蘢,轔輕飛。” 顔師古 注:“蒙蘢,草木所蒙蔽處也。” 唐 李德裕 《懷鸮賦》:“﹝鴞﹞由是翔集無所,摧頽逼威,晝戢翼於蒙蘢,夜相鳴而悲思。”

(3).猶朦胧。 明 李介 《天香閣隨筆》卷一:“﹝ 浙江 ﹞迴巒掞翠,曲嶂摛青,雲氣蒙蘢,波光淡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蒙茏是漢語中描述草木茂盛、枝葉交錯覆蓋狀态的形容詞,常見于古代文獻與詩詞創作。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被釋為"草木茂密貌",強調植物因生長繁茂而形成遮蔽效果的特征。

從構詞結構分析,"蒙"本義為覆蓋,《說文解字》釋作"王女也",引申為遮蔽之意;"茏"在《玉篇》中訓為"草名",特指蔥茏茂盛的草本植物狀态。二字組合後構成的并列式複合詞,通過疊加意象強化了植被密集的視覺效果。

文獻例證可見《漢書·晁錯傳》:"山林積石,草木蒙茏",此處生動描繪了自然環境中草木叢生的景象。明代劉基《述志賦》中"草蓊蒌而蒙茏"的表述,則通過該詞營造出草木葳蕤的意境氛圍。

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釋義,蒙茏作為形容詞可作定語或謂語使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性描寫。其近義詞包括"蔥茏""蓊郁"等,反義詞則有"凋零""稀疏"等表述植被狀态的詞彙。

(主要參考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漢書》注譯本)

網絡擴展解釋

“蒙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可作如下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草木茂密貌
    指植物生長繁盛、枝葉覆蓋密集的景象。例如“蒙茏的大草原”,常用于描繪自然景色。
  2. 朦胧、模糊
    在古漢語中,也引申為光線或視覺上的模糊狀态,如“蒙茏”與“朦胧”相通。

二、詳細解釋

三、使用場景與相近詞

四、是否為成語?

根據詞典解釋,“蒙茏”屬于成語範疇,多用于書面語,形容景色美麗、生機盎然。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引證或組詞示例,可參考《漢書》《嵩山十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奧贍扳駁半決賽暴處繃吊播憲摻沙子陳見崇絕喘噎戳鍋漏錯折貸全蕩失點菜定武蘭亭定子東搜西羅耳機發動力高絃工段長宮庸廣額關坎規圖鼓節赫斤呵诹黃幄混雜謹勑開務匮絕來扇館鱗雜禮順面骨漚點槃木蓬賴麻直切忌曲澤然贊柔毫褥入頭桑蠶絲焺點視點施鍼霜溪誰何睡椅鲐皮團頭聚面兔丘外堂五城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