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塞的意思、斥塞的詳細解釋
斥塞的解釋
開拓邊塞。《史記·平準書》:“初置 張掖 、 酒泉 郡,而 上郡 、 朔方 、 西河 、 河西 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漢書·食貨志下》同此, 顔師古 注:“斥塞,廣塞令卻。初置二郡,故塞更廣也。以開田之官廣塞之卒戍而田也。”
詞語分解
- 斥的解釋 斥 ì 責備:斥責。怒斥。駁斥。訓斥。 指,指出:斥謬(指出錯誤)。 使退去,使離開:斥退。 開拓:開地斥境。 多,廣:充斥。 偵察,伺望:斥候(舊時偵察敵情的士兵)。 鹽堿地:斥鹵。 古同“尺”,尺
- 塞的解釋 塞 ā 堵,填滿空隙:堵塞漏洞。塞尺。塞規。 堵住器物口的東西:活塞。塞子。 塞 à 邊界上險要地方:要塞。關塞。塞外。邊塞。塞翁失馬。 塞 è 義同(一)①,用于若幹書面語詞:閉塞。阻塞。搪塞。
網絡擴展解釋
“斥塞”是一個曆史術語,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于古代文獻,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斥塞(拼音:chì sāi)指開拓邊塞,即擴展邊疆防禦工事或開墾邊疆土地。該詞常見于漢代史籍,如《史記·平準書》記載:“初置張掖、酒泉郡……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
二、曆史背景與注解
-
軍事與農業結合
漢代在邊疆設置郡縣(如張掖、酒泉)時,通過派遣士兵戍守并開墾農田,既鞏固邊防又發展生産。顔師古注《漢書》時解釋:“斥塞,廣塞令卻”,意為擴展邊塞範圍,并利用戍卒進行屯田。
-
具體實施
據記載,漢朝曾動員60萬士兵參與邊疆的戍守與開墾,體現了“以兵養兵”的策略。
三、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斥塞”視為成語,解釋為“清除堵塞物”(拼音:chì sè),比喻排除障礙、恢複通暢。但這一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原意存在混淆。
四、總結
- 核心意義:曆史語境中指邊疆的軍事與農業開發。
- 注意:若涉及成語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建議優先參考《史記》《漢書》等原始文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史記·平準書》或顔師古《漢書注》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斥塞》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排除障礙或解決困難。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斥”字的部首,“撇”字旁,右邊是“土”字的部首,“田”字底。總共是7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斥塞」。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它被寫作「拆禁」,用的是古封皮。以下是一個例句:他通過努力學習,斥塞了自己在數學上的困難。
關于組詞,一個相關的詞語是「排塞」,意思是擠出或排除困難。另外,類似意思的詞語有「解脫」、「克服」和「排除」等。
近義詞可以是「排除」、「克服」、「解決」和「解脫」等詞語。
反義詞可以是「塞滿」、「困住」、「難以解決」和「束縛」等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