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善的意思、贤善的详细解释
贤善的解释
(1).贤明善良。《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一·卿云歌三》:“迁于贤善,莫不咸听。”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信度国》:“其有精勤贤善之徒,独处闲寂,远迹山林,夙夜匪懈,多证圣果。” 唐 元稹 《唐故建州浦城县尉元君墓志铭》:“夫人 濮阳 吴氏 ,贤善恭干。”
(2).指贤明善良的人。 唐 元稹 《授孟子周太子宾客制》:“闻匹夫之爱其子者,犹求明哲为之师,贤善为之友,而况乎羽翼元子,宾游东朝,非旧德耆年,孰副兹选?”
词语分解
- 贤的解释 贤 (賢) á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贤明。贤德。贤能。贤良。贤惠。贤淑。贤哲。贤人。圣贤。礼贤下士。 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贤弟。贤侄。贤契(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 笔画数:; 部首:贝; 笔
- 善的解释 善 à 心地仁爱,品质淳厚:善良。善心。善举。善事。善人。善男信女。慈善。 好的行为、品质:行善。惩恶扬善。 高明的,良好的:善策。善本。 友好,和好:友善。亲善。和善。 熟悉:面善。 办好,弄好:善
专业解析
"贤善"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贤"与"善"二字组合而成,主要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才能出众且心地仁厚。其核心含义可拆解如下:
-
"贤"的本义与引申
- 本义:指多才、能干。《说文解字》释"贤"为"多才也",段玉裁注引申为"有善行也"。
- 引申义:在道德层面,"贤"指德行美好、才能超群的人。《玉篇·贝部》:"贤,有善行也。"《论语》中孔子多次论"贤",如"见贤思齐焉",指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
- 核心:"贤"强调内在的才能与外在的德行兼备。
-
"善"的本义与引申
- 本义:指吉祥、美好。《说文解字》:"善,吉也。"
- 引申义:在伦理层面,"善"指心地仁爱、品质淳厚、行为良善。《广韵·线韵》:"善,良也,吉也。"《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指人性本善。,
- 核心:"善"侧重于内心的仁爱、慈悲与外在行为的良善、合乎道义。
-
"贤善"的合成词义
- 将"贤"与"善"结合,"贤善"一词更强调品德的全面性与高尚性:
- 德才兼备:不仅拥有出众的才能(贤),更具备高尚纯洁的道德品质(善)。
- 内外兼修:内在心地仁厚善良(善),外在行为合乎礼仪、有益他人(贤)。
- 完美人格:常用来形容儒家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即集智慧、能力、仁德、善行于一身的完人。
- 用法:多作形容词或名词(指贤善之人)。例如:
- 《孟子·离娄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此处虽未直接用"贤善",但体现了对"贤"的要求包含对不肖者的仁爱养育,暗含"善"意)。
- 汉代扬雄《法言·修身》:"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强调修养的重要性,指向成为"善人"的目标,与"贤善"追求一致)。
- 佛经中也常用"贤善"形容具足德行、堪为楷模的人,如称"贤善长者"。
"贤善"一词,源于"贤"的才德兼备与"善"的仁爱良善,合指品德极其高尚、才能出众、心地纯良仁厚的人或品质。它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对理想人格的高度概括,强调内在德性与外在才能、行为的完美统一。
网络扩展解释
“贤善”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1.贤明善良(形容词)
指人具备德行与智慧,且心地善良。该义项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一·卿云歌三》记载:“迁于贤善,莫不咸听”,强调贤善之人的影响力。
- 唐代元稹在《唐故建州浦城县尉元君墓志铭》中描述:“夫人濮阳吴氏,贤善恭干”,用以赞美女性的品德。
- 玄奘《大唐西域记·信度国》提到“精勤贤善之徒”,指修行者兼具勤奋与善德。
2.贤明善良的人(名词)
代指具有上述品质的个体,常见于古代文人的表述:
- 元稹在《授孟子周太子宾客制》中写道:“非旧德耆年,孰副兹选”,隐含对贤善之人的推崇。
- 宋代方回诗句“圣贤善用权,初不失经意”进一步将“贤善”与圣贤并列。
现代应用
该词在现代多用于姓名或文学表达,如名字“贤善”寓意品德高尚、才智出众。其核心内涵始终围绕“德才兼备”与“良善品性”,体现了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别人正在浏览...
绑缚抱儿当户表荐并塞沧浪叟漕卒打底淡水养殖得脸淀积东马严徐風發風聞附上罔下父宗淈淈国有汉军恒长鹤姿皇城讲殿浄戒金镂鞍可身款列老阴了儿量气梁台六通离乡别井利毓鹿死谁手门牡莫非沐猱鸟迹强龙不压地头蛇青篛笠毬猎杀合商家上圣食物熟土太阳角叹喟恬不知愧鬀度同极顽意违阙危悚项城闲构仙伎效颦学步霞绡雾縠析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