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濡筆。謂蘸筆書寫或繪畫。 唐 韋應物 《酬劉侍郎使君》詩:“濡毫意僶俛,一用寫悁勤。”《鏡花緣》第五三回:“ 亭亭 正在磨墨濡毫,忽見 紅紅 、 婉如 從外面走來。” 吳沛霖 《淡卿出團扇索詩為題兩絕》之一:“拟将雅意深深卻,看汝濡毫興已狂。”
“濡毫”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rú háo,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用毛筆蘸墨後進行書寫或繪畫的動作,字面意義為“濕潤筆尖”。其核心在于描述書寫或創作前的準備動作,強調筆墨的運用。
在文學和藝術中,“濡毫”常被用來比喻筆力流暢、優美自然的創作狀态,例如:
唐代詩人韋應物在《酬劉侍郎使君》中寫道:“濡毫意僶俛,一用寫悁勤”,此處“濡毫”既指書寫動作,也暗含傾注心力的情感。
總結來說,“濡毫”既是一個具體的動作描述,也承載了文化中對藝術創作流暢性與情感投入的贊美。
《濡毫》指的是用水濕潤毛筆,蘸取墨汁寫字或繪畫的行為。它是古代畫家、書法家常用的動作,也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環。
《濡毫》的部首為水(氵)和毛(毛),涵蓋了濕潤和筆的意思。這個字總共包含了11個筆畫。
《濡毫》一詞最早見于《史記·莊子石床列傳》,具體來源已不詳。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濡毫》字的形狀可能不同于現代的寫法。古代書法風格不約而同地強調了字的遒勁和筆畫的縱橫有力,不同書法家的風格也會有所不同。
1. 他用濕潤的毛筆濡毫寫下了一副精美的山水畫。
2. 老師示範着濡毫的正确方式,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書法技巧。
濡毫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濡毫墨染、濡毫滋潤、濡毫之功。
濡毫的近義詞有:蘸墨、沾墨、塗墨。
濡毫的反義詞是:幹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