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险句的意思、险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险句的解释

指用词艰涩和句法奇特的诗句。 唐 王建 《寄上韩愈侍郎》诗:“叙述异篇经总别,鞭驱险句最先投。” 明 王世懋 《艺圃撷馀》:“ 少陵 故多变态,其诗有深句,有雄句,有老句,有秀句,有丽句,有险句,有拙句,有累句。” 马南邨 《燕山夜话·贾岛的创作态度》:“一味追求奇字险句。”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险句”是汉语词汇,指在诗歌创作中使用艰涩词汇或奇特句法的诗句,常见于古代文学评论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险句指通过生僻用词、复杂句法或非常规结构形成的诗句,常打破常规语言习惯以追求独特表达效果。

  2. 主要特点

    • 用词艰涩:选用罕见字词或典故,如李商隐诗中多引冷僻意象
    • 句法奇特:采用倒装、省略等特殊语法结构,例如杜甫“香稻啄馀鹦鹉粒”的倒装句式
    • 意境奇崛:通过语言形式创新营造独特审美效果,如王建诗中“鞭驱险句最先投”的描述
  3. 文学评价
    古代文论对此褒贬不一:

    • 明代王世懋认为险句是诗歌多样化的表现,与深句、雄句等并列
    • 马南邨在《燕山夜话》中批评过度追求险句会导致“形式大于内容”
  4. 典型例证

    • 唐代王建《寄上韩愈侍郎》:“叙述异篇经总别,鞭驱险句最先投”
    • 宋代赵善漮《游西山》:“险句每惊神鬼泣,雅怀不贮古今愁”

该术语反映了古代诗歌创作中对语言创新的探索,但过度使用可能影响作品传播与理解。更多例证可参考《艺圃撷馀》及唐宋诗集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二

险句

险句,读音为xiǎn jù,是一个名词,表示一种词句或言辞中有可能存在危险、冒犯或引起争议的句子。

拆分部首和笔画

险句的组成部分是险(部首:阜;笔画:8)和句(部首:口;笔画:5)。

来源

险句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古代文化中,人们重视谨言慎行,认为一句话的选择和使用可以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将存在危险、冒犯或引起争议的句子称为险句。

繁体

险句的繁体字为「險句」。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险句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例如,「险」字的古时候写法为象形字,表示山或崖的形状,意味着危险。而「句」字的古时候写法中,下面有「口」字形状,代表一个口的形状,表示言语。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险句」这个词。

例句

以下是一些关于险句的例句:

1. 他说了几句险句,引起了争议。

2. 谨言慎行,避免说出险句。

3. 这篇文章中有几句很有深意的险句。

组词

与险句相关的词组有:

1. 慎言慎行

2. 谨言慎行

3. 言不达意

4. 冒犯他人

近义词

险句的近义词有:

1. 冒犯之言

2. 争议之言

3. 带有风险的句子

4. 有悖礼仪的言辞

反义词

险句的反义词是:

1. 安全的句子

2. 不冒犯的言辞

3. 礼貌的对话

4. 符合社会规范的言语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