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衔勒的意思、衔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衔勒的解释

(1).马嚼口和马络头。《孔子家语·执辔》:“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也。”《旧唐书·陆贽传》:“輗軏之所以行车,衔勒之所以服马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乃马性不调,衔勒不齐之故。” 冰心 《寄小读者》二五:“如同带上衔勒的小马,负重的,目不旁视的走向前途。”

(2).法纪。《大戴礼记·盛德》:“德法者御民之衔勒也。”因借以指道德法纪。 宋 苏轼 《谢赐对衣金带马状》:“操名器以励士,上有诚心;正衔勒以驭人,下无遗力。”

(3).控制;限制。 唐 戴孚 《广异记·张嘉祐》:“不能闻义而举,反受 杨坚 衔勒。”《明史·湖广土司传》:“ 永乐 初, 苗 告继絶,袭冠带,益就衔勒。”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孙文革命运动清方档案》:“户部*********似应稍宽衔勒,俾易措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衔勒”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衔”和“勒”两个部分组成,本义指驾驭马匹的器具,后引申为约束、控制的抽象含义。其具体解释如下:

  1. 本义解析

    “衔”指马嚼子,即横置马口中的金属条,用于控制方向;“勒”指套在马头部的革带,连接缰绳以调节行进速度。二者结合为驭马工具的总称。《说文解字》载:“衔,马勒口中也;勒,马头络衔也。”(来源:汉典网《说文解字》条目)

  2. 引申含义

    • 比喻对人的约束或规范,如《论语·雍也》以“衔勒”喻礼法教化:“御民以道,若衔勒之制马。”
    • 代指权力或制度,如《汉书·刑法志》云:“礼者,民之衔勒。”(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3. 文献用例

    北宋欧阳修《论监牧札子》中“弛其衔勒,则马必伤车”以驭马喻治国,强调制度约束的重要性。(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欧阳修集》)

  4. 现代应用

    当代多用于文学或学术语境,如描述“法律是社会的衔勒”,强调规则对秩序的维护作用(来源: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网络扩展解释

“衔勒”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其解释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

  1. 本义:马嚼口和马络头
    指驾驭马匹的器具,即套在马嘴中的嚼子(衔)和系在马头的缰绳(勒)。例如《孔子家语·执辔》提到:“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也”,用衔勒比喻治理百姓的工具。

  2. 比喻义:法纪或道德规范
    在《大戴礼记·盛德》中提出“德法者御民之衔勒也”,将道德法纪比作控制社会的工具,强调其对行为的约束作用。宋代苏轼《谢赐对衣金带马状》也以“正衔勒以驭人”形容用制度引导民众。

  3. 引申义:控制或限制
    用于描述对人或事物的约束,如冰心《寄小读者》中以“带上衔勒的小马”比喻受限制的状态,明代王守仁《传习录》则用“衔勒不齐”说明管理不善的问题。


综合说明
“衔勒”既有具体实物含义,也常用于抽象的社会治理和个人行为规范领域。其用法在古籍和现代文学中均有体现,需结合语境理解。若需更多例证或完整文献出处,可参考《大戴礼记》《孔子家语》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八苦持掣杵棒初禅出祖淡菜盗采登门东京翻跟斗飞翔诽议分鹿扶与敢谏鼓挂单乖慵观貌察色龟胜鹤顶草合从环集回甘溷俗讲悟笺香家贼即序积勩看上筐人鲲凤老夫酪奴軨服流貤卢纶逻车派定柈杅迁书青嶂侵虞茕茕孑立裘马声色榕城骚牯声磁水雷势刀铜铩释憾倏忽水妃腾骛天地剖判挑剔头衔恶寒吴音心甘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