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rcoptic mange] 由穿孔疥蟲( Sarcoptes 屬)在皮膚中(尤其在動物頭、臉部)鑽穴寄生所緻的一種螨病
(1).疥與癬。亦特指疥。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書證》:“疥癬小疾,何足可論,寧有患疥轉作瘧乎?” 清 孫枝蔚 《患疥》詩:“家貧無藥物,疥癬坐相欺。” 魯迅 《書信集·緻山上正義》:“癞瘡疤,即因疥癬而變秃處的痕迹。”
(2).疥癬一類的疾患。比喻小患。《國語·吳語》:“今王非 越 是圖,而 齊 魯 以為憂。夫 齊 魯 ,譬諸疾,疥癬也。” 韋昭 注:“疥癬在外,為疾微也。” 明 唐順之 《答徐存齋相君書》:“東南海寇出沒,於國家雖為疥癬,而百姓則不堪荼毒。” 葉玉森 《四日冒風雪因事赴全椒》詩:“疥癬雖平心腹未,已将功德頌神湯。”
(3).比喻細微。有鄙視之意。《封神演義》第六九回:“大王差矣!今 紂 惡貫盈,人神共怒,豈得以 孔宣 疥癬之輩,以阻天下諸侯之心。”
“疥癬”一詞在中文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醫學定義和傳統用法綜合理解:
疥瘡(疥螨病)
由疥螨寄生皮膚引起,表現為針頭大小的丘疱疹、水疱及線狀隧道樣皮損,伴隨劇烈瘙癢(夜間加重),常見于手指縫、手腕、腋窩等薄嫩部位。治療以殺蟲為主,如10%硫磺軟膏或林旦乳膏,并需對衣物、床品嚴格消毒。
癬(真菌感染)
由真菌引發,導緻皮膚、毛發或指甲病變,如環形紅斑、脫屑等。但“疥癬”一詞中的“癬”常被泛化,與疥瘡混淆。
泛指皮膚小疾
古代文獻中,“疥癬”常比喻無關緊要的小問題,如《國語·吳語》稱齊魯之患為“疥癬”,強調其危害輕微。
文字溯源
醫學核心:疥癬即疥瘡,屬寄生蟲感染,需針對性殺蟲治療;
文化延伸:傳統語境中比喻微小隱患,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指向。
疥癬,是一個形容詞,指的是人或動物身上患有疥瘡和癬病。疥瘡是指由疥螨寄生引起的皮膚傳染病,主要症狀為劇癢、紅點、小丘疹和丘疹結連成彎曲線,嚴重時可以形成緊實鱗屑性結痂。癬病則是指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常見症狀為瘙癢、發紅、脫皮和出現圓形或橢圓形鱗屑斑塊。
疥(疒部)+癬(疒部、山字頭),疥字部首為“疒”,總筆畫數為5;癬字部首為“疔”,總筆畫數為10。
《說文解字》稱,“疥”的本義是疥瘡,與“㵯”字相通,表示肉體沁浸境癬病。而“癬”的本義是草木上的蟲斑,進而也引申為皮膚病。繁體字為 “癬”。
古代疥癬字的寫法中有些變化,例如“疥”在金文中寫作䳑、骱,而“癬”在金文中寫作䖤、麤。這些變化主要是書寫風格隨着時代的演變逐漸而來。
1. 他身上長滿了疥癬,看起來十分可憐。
2. 這隻狗患有嚴重的疥癬,主人正在帶它去看獸醫。
疥瘡、癬病、疥螨、真菌感染、皮膚傳染病。
疥瘩、瘡疥。
健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