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平正。 南朝 梁 沉约 《崔慧景加侍中诏》:“志气淹通,识履详正。” 宋 吕陶 《陈传正<退居类稿>序》:“故其文之典厚详正,出于天质之自然。”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七章:“﹝ 康僧渊 ﹞貌虽胡人,语实中国。容止详正,志业弘深。”
(2).审察校正;审议纠正。《宋书·礼志三》:“议仪不同,於事有疑。輒下礼官详正。”《新唐书·李宪传》:“﹝ 李宪 ﹞善治律令,性明恕,详正大狱,活无罪者数百人。” 宋 曾巩 《丁元珍挽词》之一:“旧学资详正,新仪属讨论。”
“详正”是一个汉语复合词,读音为xiáng zhèng,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平正
指人的品格或文风端正、平和。例如:
审察校正;审议纠正
用于描述对事务或文献的严谨审查与修正。例如:
“详正”多用于古籍或正式语境,现代汉语中较少见。其核心内涵是“严谨、公正”,既可用于评价人物品性或作品风格,也可指代对事务的审慎处理。
如需进一步了解“详”或“正”的单独释义,可参考相关字典条目。
《详正》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多重意思。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它可以指“详细核实”或“详细正文”等含义。下面将对这个词进行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等方面进行介绍。
《详正》的拆分部首是言字旁,分解为言和正两个部分。言字旁是一个常用的汉字部首,表示与说话、语言有关。《详正》一词由10个笔画组成,其中言部2个笔画,正部4个笔画,共计6个笔画。
《详正》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写作文献中。在古代,这个词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和写法出现,但是它的基本含义和用法大致相同。繁体字“詳正”保留了原有的写法,只是在字形上稍作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对于《详正》这个词,古代的写法可能是以篆书或隶书风格展示。具体的古代写法会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而有所改变。
以下是一些使用《详正》一词的例句: 1. 请详正核实这份报告的准确性。 2. 这是一份详正的合同条款。 3. 他对待工作总是一丝不苟,做事十分详正。
组词:详述、正式、详谈、详检、证明。
近义词:详细、准确、确切、正式。
反义词:概略、粗略、不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