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漏水計時壺。即後世漏壺的原始形式。
(2).《後漢書·方術傳下·費長房》:“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于肆頭。”後以“懸壺”稱行醫賣藥。“懸壺”也寫作“縣壺”。 明 吳承恩 《壽王可齋七帙障詞》:“膝下兒孫,慶縣壺之有繼;門前賓客,喜絜榼之方來。”
“縣壺”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古語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一、本義指古代計時器 “縣壺”即“懸壺”,是古代利用滴水計時的漏壺裝置。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縣”為“懸”的通假字,《周禮·夏官》中提到“挈壺氏掌挈壺以令軍井”,鄭玄注“壺謂漏壺”,說明其核心功能為懸挂滴水以測算時間。這種儀器由多級受水壺組成,通過浮箭刻度顯示時辰,屬于中國早期天文計時的重要工具。
二、引申為行醫代稱 《後漢書·方術傳》記載了“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于肆頭”的典故,後世遂以“懸壺”指代醫者執業。《古代漢語詞典》指出,“縣壺”因字形通假關系,在文獻中亦被用作醫藥行業的象征符號,如元代戴良《九靈山房集》中“試問縣壺渚宮客,幾人曾是活人師”即用此典。
需特别說明的是,“縣”與“懸”在《說文解字》中屬古今字關系,段玉裁注“此縣(懸)之本義也”,故“縣壺”實為“懸壺”的早期書寫形态。兩漢以後文獻多作“懸壺”,但研究先秦至六朝典籍時仍需注意該通假現象。
“縣壺”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和來源分析:
古代計時工具
指漏水計時的容器,即後世漏壺的原始形式。這種器具通過水滴流動的速度來測量時間,屬于古代重要的計時裝置。
通假“懸壺”
在部分文獻中,“縣壺”與“懸壺”通用,源自《後漢書·方術傳》中“懸壺行醫”的典故,指代行醫賣藥的行為。例如明代吳承恩的《壽王可齋七帙障詞》中曾使用此義。
部分資料(如查字典)提到“縣壺”作為成語,比喻“眼界狹窄、局限于小範圍的人或事物”。但此用法在其他權威文獻中較少見,可能與“井底之蛙”等成語混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阿姑阿翁愛親案撫巴高枝兒伴樂冰排産前城頭吃館子闖喪丹躁大約摸德政碑掂斤抹兩玷累鬥炒鬥葉放鷹逐犬反應堆飛榱公娼汞溴紅鈎藤規刺寒火瀚漫豪羊皇士豢圉剪剔簡選交臂失之拒絶康塗課頭刻賊樏梩冷厲厲壇麻肺湯磨砺以須木骨湓口評論員文章榷酤三邊形散逐升賞師道尊嚴適宜書鈔提行桐木人投畀豺虎推幹就濕腕法晩晴溫濕踒虵下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