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言如此。《論語·憲問》:“子曰:‘其然,豈其然乎?’”《後漢書·黨锢傳序》:“若 範滂 、 張儉 之徒,清心忌惡,終陷黨議,不其然乎?”《周書·王傑王勇等傳論》:“ 耿豪 、 王勇 ,不其然乎。”
(2).必如此。《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申豐 ﹞對曰:‘其然,将具敝車而行。’” 杜預 注:“其然,猶必爾。”
“其然”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詞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主要出現在書面語或對古典文獻的引用中。其含義需要結合“其”和“然”兩個字的本義及組合後的語境來理解。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基本含義:
主要用法與語境含義:
不知其然。(不知道它是這樣的/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習焉不察,安于其然。(習慣了就不覺得有問題,安于現狀(安于事物本來的樣子)。)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 傥所謂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顔淵雖笃學,附骥尾而行益顯。岩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于後世哉? (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 - 文中探讨了伯夷叔齊的遭遇與“天道”的關系,最後發出感慨。若問“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難道是因為他們把道義看得那樣重,而把富貴看得這樣輕嗎?),這裡的“其然”隱含了對他們行為動機的某種确認或強調。(雖非直接使用“其然”一詞,但展示了類似“其…然”的指代結構)
或問:“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論語》) - 雖然沒有直接出現“豈其然乎”,但“奚其喪?”(怎麼會亡國呢?)的結構和語氣類似“豈其然乎?”的變體,表達反問。
現代使用: 在現代漢語中,“其然”作為一個獨立的詞很少單獨使用,主要保留在成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是這樣,但不知道為什麼是這樣)和一些書面色彩濃厚的表達中。其含義依然是指代某種既成的現象、狀态或事實。
“其然”是一個文言短語,核心意思是“它(是)這樣”、“那個樣子”、“如此的情況”。其主要功能是指代前文所述的具體情況、狀态或事實。常見于表示确認(隱含)、構成反問(如“豈其然乎?”)或說明對現象的了解程度(如“不知其然”、“知其然”)。在現代漢語中,其生命力主要體現在固定表達“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中。
引用參考來源:
“其然”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及用法:
猶言如此
表示對某種情況的肯定或認同,相當于“是這樣”或“确實如此”。例如《論語·憲問》中孔子所言:“其然,豈其然乎?”(意為“是這樣嗎?難道真是這樣嗎?”),通過反問表達對表面現象的質疑。
必如此
強調必然性,表示“必須如此”或“必定這樣”。如《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其然,将具敝車而行”(杜預注:“其然,猶必爾”),體現了事物發展的必然結果。
語境與用法
該詞常出現在古籍中,多用于對話或議論,通過“其然”引出觀點,再以反問或例證深化語義(如《後漢書》中“不其然乎?”)。
現代漢語中,“其然”多見于成語擴展,如“果不其然”(指結果與預期一緻)、“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強調僅知表象,不明本質)。
修辭作用
在批判或諷刺語境中,常用來揭示表象與真相的矛盾。例如《周書》評價曆史人物時稱“不其然乎”,暗含對表面行為的否定。
出處 | 原文 | 釋義 |
---|---|---|
《論語》 | “其然,豈其然乎?” | 對傳聞的質疑 |
《左傳》 | “其然,将具敝車而行” | 表達必然性 |
《後漢書》 | “終陷黨議,不其然乎?” | 對結果的感歎 |
“其然”既可表肯定(“如此”),亦可表必然(“必如此”),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需更多古籍例證或相關成語解析,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白題舞報賽瀕于擘畫不遑暇食材輕德薄傪悴槽口朝譴車擔澈底澄清稱借成均出適粗厲存亡繼絕大敵當前黨然丁督護歌讀畫頓虧恩實分而治之粉身碎骨高空槽狗窦海浦豪素檢取檢省轎封埳井扣扃狂飲榴子露撒馬口鐵明王夢木稅樸消嵰州竊室圻埒乞留曲呂慶都青霧寝幌窮坑儒關私論俗網跳腳貼利通籍通制惟利是視穩操勝券下碇稅小遲銷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