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跂行喙息 ”。
“跂喙”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來源于“跂行喙息”的簡寫,多用于文獻或特定語境。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整體含義
“跂喙”指代用腳爬行、用嘴呼吸的生物,最初特指蟲豸,後擴展為泛指人和動物。其核心意義與“跂行喙息”相同,強調生物的生存方式特征。
二、單字解析
跂(qí)
喙(huì)
三、應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或學術讨論,例如:
補充說明
現代漢語中,“跂喙”已極少使用,需結合具體上下文理解。若需引用,建議優先使用完整成語“跂行喙息”以避免歧義。
《跂喙》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人或動物踏踩的動作。
《跂喙》由《足》和《口》兩個部首組成。
《足》部作為左邊的部首,表示與腳相關的意義。
《口》部作為右邊的部首,表示與口和嘴有關的意義。
根據筆畫計算,跂喙共有12畫。
《跂喙》最初出現在《康熙字典》中,是由康熙帝命人編纂的一本漢字字典。
《跂喙》的繁體字為「躆喙」。
古代漢字寫法往往與現代寫法不同,包括組詞、拆分部首等。
對于《跂喙》這個詞,古時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具體寫法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1. 他輕輕地跂喙在泥地上,準備離開。
2. 貓用爪子跂喙着沙發,準備睡覺。
相關的組詞有:
1. 跂蹌:踩踏行走
2. 跂璧:用腳踩踏寶石
3. 喙吸:借助嘴巴吸入食物
4. 蹀喙:小腳丫喘氣
近義詞有:
1. 踏:用腳踩踏
2. 踩:用腳踩壓
3. 抵腳:腳掌着地
反義詞有:
1. 躍:用力踏躍
2. 邁步:邁開步伐
3. 行走:用腳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