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到危難時,方才鑄造兵器。比喻平時不作準備,臨時才想辦法。語出《晏子春秋·雜上二十》:“溺者不問隊,迷者不問路。溺而後問隊,迷而後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臨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梁書·韋叡傳》:“賊已至城下,方復求軍,臨難鑄兵,豈及馬腹。”
“臨難鑄兵”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源自《晏子春秋·雜上二十》的典故:
“溺者不問隊(隧),迷者不問路。溺而後問隊,迷而後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臨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
意指落水後才問逃生通道,迷路後才問方向,就像危難時急造兵器、噎住時才挖井,雖快卻來不及。
《梁書·韋叡傳》記載:
“賊已至城下,方複求軍,臨難鑄兵,豈及馬腹?”
描述敵軍兵臨城下才匆忙備戰,已難奏效。
該成語以生動的比喻,警示人們應提前籌劃、避免倉促應對。其出處和用法在古籍與現代漢語中均有印證,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
《臨難鑄兵》是一個成語,表示在困難或危險的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傑出人才。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形、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意思:《臨難鑄兵》字面意思是“在困難中鑄造出勇士”,引申為在困難環境中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形容經過考驗和磨砺的人更具能力和價值。
拆分部首和筆畫:“臨”字的部首是一,總筆畫數為七;“難”字的部首是阜,總筆畫數為二十九;“鑄”字的部首是金,總筆畫數為十。
來源:成語《臨難鑄兵》的出處來自于唐代文學家缪挺之的《守拙》:“時人多喪亂,皆埋其土室之首飾也,法當具飾身後人。猶夫甚喪亂之際,所以臨事不亂其志,贻家不絕其壇。雖有得困之兵,得喪亂之士,而贻有君者計焉。”
繁體:《臨難鑄兵》的繁體字形為「臨難鑄兵」。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鑄"字在古時的寫法是「鑄」,"兵"字在古時的寫法是「兵」,沒有繁體字形的變化。
例句:他經曆了多次困難和挫折,但正是這些臨難的經曆鑄就了他堅韌不拔的品質。
組詞:臨難、鑄造、鑄币、臨危、鑄鐵、鑄成、鑄劍。
近義詞:鍛造、磨練、培養、幹将成武。
反義詞:輕易得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