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緩。詳,通“ 祥 ”。《宋書·張敷傳》:“善持音儀,盡詳緩之緻,與人别,執手曰:‘念相聞。’餘響久之不絶。” 宋 葉適 《龜山楊先生祠堂記》:“異時 景瞻 ( 餘景瞻 )明鋭果敢,是非賢否立見。其守 延平 ,乃更詳緩曲折。” 明 文徵明 《明故湖廣右參議緻仕進階中順大夫東陽盧君墓碑》:“公性若淑,而遇事詳緩,不為激卬暴白之計。”
“詳緩”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xiáng huǎn,其核心含義為和緩、從容,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構成:
詞義延伸:
需注意,“詳緩”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但在古典文學或曆史文獻中仍有體現。其近義詞包括“舒緩”“從容”,反義詞如“急躁”“激進”。
《詳緩》是一個形容詞詞組,用來形容做事情時認真、細緻而又不急促的态度。詳指事情做得詳盡、細緻,緩指做事情時緩慢、不急躁。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言”和“缶”,其中“言”表示與語言、言語相關,而“缶”表示容器。這個詞的構成本身沒有特定的筆畫,隻是由兩個部首組合而成。
《詳緩》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其來源可以追溯到《禮記·曲禮上》。在古代,人們認為做事要細緻入微、不急躁才能保證質量和效果,因此《詳緩》成為了一種古代的審美觀念,在文化信仰和行為規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詳緩》的繁體字是「詳緩」。在繁體字中,字形稍微複雜一些,但本質上仍保留了《詳緩》的整體含義。
在古代,人們使用的漢字有些差異。而《詳緩》在古時候寫作「詳緩」,字形基本上與現代字體相似,隻是結構上稍微有所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因為字形的統一和規範化是在後期才逐步實行的。
1. 他寫論文非常詳緩,每個細節都經過深入分析。
2. 在做實驗之前,我們需要詳緩地計劃每一個步驟。
3. 老師教學态度一向詳緩,從不匆忙地進行講解。
詳細、緩慢、細緻、周密、沉穩
詳實、詳盡、細密、緩和
倉促、草率、急躁、匆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