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饟邊”。以錢糧供給邊防軍。《明史·賈三近傳》:“中官 溫泰 請盡輸關稅鹽課於内庫, 三近 言課稅本饟邊。”《續資治通鑒·元成宗大德七年》:“舊制,募民中糧以餉邊。”
“饷邊”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國家為保障邊疆穩定而進行的物資供給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構成
核心含義
指國家通過輸送錢糧、物資到邊疆,維持邊防軍隊的日常運作及邊疆地區的穩定發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可參考《明史》《續資治通鑒》等文獻記載。
饷邊(xiǎng biān)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給邊境地區的軍隊或官員提供糧食、薪水、工資等物資的行為。
饷邊的拆分部首是食(shí)和刀(dāo),食部表示與“食物”相關,刀部表示與“邊境”相關。它的總筆畫數是19。
饷邊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文獻中。明朝時期,邊境地區經常受到外敵的侵略,為了維護邊疆的穩定,當時的政府開始給邊境地區的軍隊和官員提供物資和薪水,以鼓勵他們盡職盡責。這就是饷邊一詞的起源。
《饷邊》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餉邊」。
在古代,饷邊這個詞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缺乏相關資料,我們無法确定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
1. 民國時期,政府積極饷邊,加強了邊境地區的防禦工作。
2. 軍隊辛勤邊防,為了保家衛國,政府必須及時發放饷邊的物資。
1. 朝饷(zhāo xiǎng):指的是朝廷給官員發放的工資、薪水。
2. 征邊(zhēng biān):指的是派遣軍隊到邊境地區執行使命。
近義詞可以是饷軍(xiǎng jūn),意思是給軍隊提供饷助。
反義詞可以是離邊(lí biān),意思是遠離邊境地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