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pernormal] 超過一般的;高于平常的
猶超格。《晉書·慕容垂載記》:“ 垂 之在 燕 ,破國亂家,及投命聖朝,蒙超常之遇。”
"超常"是漢語中表示超出常規、超越一般水平的複合詞。《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超過尋常;超出一般"[1]。該詞由"超"(跨越)和"常"(常規)兩個語素構成,屬于動賓式合成詞,這種構詞方式在古漢語中可追溯至《說文解字》對"超"的本義"跳而登也"的闡釋[2]。
在現代漢語語境中,"超常"主要應用于三個維度:一是指生理機能突破普通标準,如《心理學大辭典》中"超常兒童"特指智力商數超過130的群體[3];二形容事物發展超越常規軌迹,例如《教育學術月刊》對超常教育特殊模式的探讨[4];三作為價值判斷詞,如文學作品中對特殊曆史事件的"超常發揮"描述[5]。
該詞的近義系統包含"超凡""卓越"等程度副詞,反義系統則有"平庸""尋常"等中性評價詞。語義演變方面,20世紀80年代後隨着認知科學的發展,其使用頻率在學術文獻中提升327%,應用領域從最初的教育心理學擴展至體育訓練、企業管理等多個學科[6]。
“超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超越尋常或一般水平,具體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解析:
核心定義
指超過正常範圍或預期,表現出高于普通水平的特點。例如“超常發揮”“智力超常”等用法,均強調突破常規的優異表現。
詞源與曆史用例
最早見于《晉書·慕容垂載記》中“蒙超常之遇”,意為“超越常規的待遇”,說明該詞在古代已有“超格”的用法。
多領域應用
近義詞與反義詞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超常”既包含對常規的突破,也隱含對特定标準的超越,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貶傾向。
哎哈白鼠擺槊白燕伴哥傍囊薄殖不窺園不通皮懲警陳貨毳裀大國主義道說德佑頂名冒姓非條件反射俯擗鬼惑詭辟貴征含诟後行黃颔見得見力賤屯家兄濬文困笃浪海老上煉格淩節镂錯爐丁難忍鬧鬼鳥折蹒跼平安火乾符绮纨驅捶沙柑山泉身識涉套石發曙鬥暑雨祁寒撕破臉燙熱湯水讨彩桃李色頭骨舷窗相伯仲小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