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夏课的意思、夏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夏课的解释

(1). 唐 代举子,落第后寄居京师过夏,课读为文,谓之“夏课”。其间所作诗文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退而肄业,谓之过夏。执业以出,谓之夏课。” 唐 韩偓 《夏课成感怀》诗:“凄凉身事夏课毕,濩落生涯秋风高。”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述进士下》:“执业以出,谓之夏课。”自注:“亦作秋卷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卢司空 钧 ,为郎官守 衢州 。有进士贄謁,公开卷閲其文十餘篇,皆公所制也。语曰:‘君何许得此文?’对曰:‘某苦心夏课所为。’”

(2).泛指举业。 清 林则徐 《广东越华粤秀羊城三书院观风告示》:“睹兹夏课之勤,见猎依然心喜。”参阅 唐 李淖 《秦中岁时记》、 宋 钱易 《南部新书》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夏课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唐代科举制度下,落第举子在夏季整理诗文作品,呈献给达官显贵以求荐举的行为。这一词汇生动反映了古代科举文化的社会生态,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本义溯源:科举背景下的特殊行为

唐代举子若春季科举落第,常选择暂留长安而非返乡。他们会在夏季将平日所作诗文精心编撰成卷轴(称为“行卷”),投献给朝廷重臣或文坛名流,通过展示才华争取赏识与推荐,为次年考试铺路。此行为因集中于夏季,故称“夏课”。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3册,第753页);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中华书局,2003年)第二章。


二、文化延伸:指代举子的备考作品

“夏课”后来引申为举子为应试所撰写的诗文习作合集。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陈给事书》中提及“谨献杂文二十首、诗一百首,此为夏课也”,即指自己为求荐举而整理的作品集。

来源: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务印书馆);《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五。


三、制度关联:科举民俗的缩影

这一词汇映射了唐代科举“行卷”制度的特殊性——考试结果不仅取决于考场发挥,更与考前的人脉经营密切相关。宋代改革科举制度后,“夏课”之风逐渐消失,但其作为文化符号仍被文献记载。

来源: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新唐书·选举志》。


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明确将“夏课”释义为“唐代举子落第后寄居京师过夏,课读为文,谓之‘夏课’”。
  2. 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科举”篇载:“唐时落第者,夏课释褐,犹可再试。”
  3. 现代学术考据:历史学者金铮在《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中指出,“夏课”是举子突破科举僵化评价体系的无奈之举,侧面反映唐代人才选拔的双重性。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纸质权威出版物为准。如需电子资源,可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检索《全唐文》《新唐书》相关内容。

网络扩展解释

“夏课”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其释义可结合历史背景和文献记载综合理解:

1.唐代科举背景下的特定活动

2.泛指科举学业或举业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唐国史补》《南部新书》等古籍,或查阅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傲弃襃衣巴子国鳖令比划灿焕舂常徂没蹉躟打迸带月诞基大批量得失成败淀积物鼎鱼东流西落封事風占负德背义根盘蔕结棺尸行僞黑绿和邱坚车剑合济度尽节酒逢知己千杯少救抚坑坑洼洼冷意邻甲流汗闾师卖刀买犊愍恤男女能源部譬喻庆赖鹙鸧丘原劝力仁者软润儒先深拱失谬霜鳞睡顿琐帏腾猨特殊通旦彤暑土揖威教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