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發怒的意思、發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發怒的解釋

[flare up;infuriate;get angry] 動怒,生氣

她因為最微不足道的事而發怒

詳細解釋

(1).動怒,産生怒氣。《淮南子·本經訓》:“人之性有侵犯則怒,怒則血充,血充則氣激,氣激則發怒,發怒則有所釋憾矣。” 唐 盧仝 《月蝕詩》:“帝見 堯 心憂,勃然發怒決洪流。”《說唐》第五二回:“大王不消發怒,待妾明日出陣,擒拿 尉遲恭 來。” 魯迅 《故事新編·鑄劍》:“他常常要發怒;一發怒,便按着青劍,總想尋點小錯處,殺掉幾個人。”

(2).形容水因受阻或震蕩而上湧;亦形容火旺盛猛烈。《文選·枚乘<七發>》:“沌沌渾渾,狀如奔馬。混混庉庉,聲如雷鼓。發怒庢沓,清升踰跇。” 李周翰 注:“發怒,激湧也。” 晉 潘尼 《火賦》:“其揚聲發怒,則雷霆之威也。明照遠鑒,則日月之暉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發怒是由“發”和“怒”組成的複合動詞,指因外界刺激或内心不滿而産生強烈情緒,表現為神情激動、言辭激烈或行為失控。《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因不滿而情緒激動,表現出憤怒”。

詞義解析

  1. 動作與情緒的結合

    “發”表示情緒的外顯或爆發,“怒”指憤怒的心理狀态。合為“發怒”時,強調情緒從積蓄到釋放的動态過程。例如《漢語大詞典》釋為“因忿恨而情緒激動”。

  2. 情感程度與表現

    相較于“生氣”,“發怒”的強度更高,常伴隨明顯的生理反應(如面紅耳赤)或行為反應(如拍桌、呵斥)。《中華成語大辭典》指出,該詞多用于描述“激烈且外顯的負面情緒”。

  3. 文化語境中的使用

    古代文獻中,“發怒”多與權威人物相關,如《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王怒,欲殺之”,體現威嚴或失控的雙重含義。現代漢語中,其適用範圍擴大,但仍需結合語境判斷褒貶。

引用參考

: 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

: 中華書局《中華成語大辭典》

: 中華書局《史記》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發怒”指因不滿或受到刺激而産生強烈的憤怒情緒,通常表現為情緒爆發、言辭激烈或行為沖動。以下是詳細解析:

  1. 詞義核心
    “發”指情緒的外顯,“怒”即憤怒,合指情緒從壓抑到爆發的狀态。例如:“他因被誤解而發怒。”

  2. 程度與表現
    比“生氣”程度更重,常見表現包括:提高音量、臉色漲紅、肢體動作急促,甚至出現攻擊性行為(如摔東西)。

  3. 觸發原因
    多因個人邊界被侵犯(如尊嚴受損)、目标受阻(如計劃被打亂),或長期壓力積累後的突然釋放。

  4. 文化與社會視角

    • 儒家文化提倡“克己”,故發怒常被視為不成熟的表現。
    • 心理學認為適度表達憤怒有助于心理健康,但頻繁發怒可能損害人際關系。
  5. 相關詞彙對比

    • 近義詞:震怒(更書面化)、暴怒(程度極強)。
    • 反義詞:平靜、隱忍。
    • 口語替代:“發火”“氣炸了”。

建議在情緒管理中通過深呼吸、暫時離開現場等方式緩解發怒傾向,避免沖動後果。

别人正在浏覽...

百煉金崩迫辯谘車塵稱論抽抽噎噎垂陰雌伏大幻懛子刀刀洞心駭目頓毂堕懈餓餒鈎箴鴻福後着皇迹華纓護花鳥回帆撾活見鬼貨運睑闆尖削肌慄精人驚跇盡釋前嫌舊石器時代闌道栎木靈台流水行雲蠡酌管闚龍瑙龍绡露怯木侯囊被難割難舍納坦逆天無道評改平行線品竹調弦賞宴逝路霜散説嘴郎中通節豚蹏纨質溫風物競天擇無撚指誤衍舞智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