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lare up;infuriate;get angry] 動怒,生氣
她因為最微不足道的事而發怒
(1).動怒,産生怒氣。《淮南子·本經訓》:“人之性有侵犯則怒,怒則血充,血充則氣激,氣激則發怒,發怒則有所釋憾矣。” 唐 盧仝 《月蝕詩》:“帝見 堯 心憂,勃然發怒決洪流。”《說唐》第五二回:“大王不消發怒,待妾明日出陣,擒拿 尉遲恭 來。” 魯迅 《故事新編·鑄劍》:“他常常要發怒;一發怒,便按着青劍,總想尋點小錯處,殺掉幾個人。”
(2).形容水因受阻或震蕩而上湧;亦形容火旺盛猛烈。《文選·枚乘<七發>》:“沌沌渾渾,狀如奔馬。混混庉庉,聲如雷鼓。發怒庢沓,清升踰跇。” 李周翰 注:“發怒,激湧也。” 晉 潘尼 《火賦》:“其揚聲發怒,則雷霆之威也。明照遠鑒,則日月之暉也。”
“發怒”指因不滿或受到刺激而産生強烈的憤怒情緒,通常表現為情緒爆發、言辭激烈或行為沖動。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義核心
“發”指情緒的外顯,“怒”即憤怒,合指情緒從壓抑到爆發的狀态。例如:“他因被誤解而發怒。”
程度與表現
比“生氣”程度更重,常見表現包括:提高音量、臉色漲紅、肢體動作急促,甚至出現攻擊性行為(如摔東西)。
觸發原因
多因個人邊界被侵犯(如尊嚴受損)、目标受阻(如計劃被打亂),或長期壓力積累後的突然釋放。
文化與社會視角
相關詞彙對比
建議在情緒管理中通過深呼吸、暫時離開現場等方式緩解發怒傾向,避免沖動後果。
《發怒》是一個常見的詞彙,用來描述人們情緒激動、憤怒的狀态。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發”和“怒”,并且使用了七個筆畫來書寫。
“發”字的部首是“又”,總共有五個筆畫,表示從内心深處向外散發的意思。而“怒”字的部首是“心”,有五個筆畫,代表憤怒和生氣的感情。所以,《發怒》表示情緒激動到憤怒的境地。
“發怒”的來源是古代漢字演變而來。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髮怒」。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發”字是用“髟”表示,表示頭發象征性地飛散。而“怒”字則是用“奴”表示,代表人類表達怒氣時産生的狂怒。
這個詞可以用在很多例句中,例如:
他經常因為小事就發怒,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老闆得知他們辭職的時候,頓時怒火中燒。
除了“發怒”,我們還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例如:
憤怒:情緒極度激動,非常生氣。
發火:發怒的意思,表達對某人或某事的不滿。
暴怒:憤怒到極點,失去理智。
與“發怒”相反的詞彙是“冷靜”,表示保持冷靜和理智的狀态。
總之,《發怒》這個詞彙描述了情緒激動到憤怒的狀态。它的部首是“發”和“怒”,使用了七個筆畫來書寫。這個詞源于古代漢字,并且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髮怒」。它可以用在很多例句中,并且還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彙。它的反義詞是“冷靜”,表示保持冷靜和理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