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称日落之时。《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 渊虞 ,是谓高舂。至于 连石 ,是谓下舂。” 高诱 注:“ 连石 ,西北山。言将欲冥,下象息舂,故曰下舂。” 隋 卢思道 《春夕经行留侯墓》诗:“夕风吟宰树,迟光落下舂。”
“下舂”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下舂(xià chōng) 指日落之时,常用于描述太阳将落、天色渐暗的时间段。该词源自《淮南子·天文训》,原文记载:“﹝日﹞至于渊虞,是谓高舂;至于连石,是谓下舂。”。
时间指向
古人将一天分为多个时段,“下舂”特指太阳西沉至“连石”山(象征西北方向)的时刻,紧随“高舂”(太阳稍高的时段)之后,接近黄昏。
示例:隋代卢思道《春夕经行留侯墓》诗云:“夕风吟宰树,迟光落下舂。”
词源考据
部分资料(如)将“下舂”解释为“按步骤劳动”,可能是对“舂”字本义的误读。权威典籍及诗词用例均指向“日落”这一含义。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淮南子》原文或汉典等古籍释义。
下舂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从下往上捣击或搗动。通常用来形容用杵或棒类工具从上往下向着被捣的物品猛力敲击。
下舂的部首是舂字的底部的“⺾” (犬部)。
下舂共包含6个笔画。
下舂的来源比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小篆时期的文字,而后演变为楷书的写法。在繁体字中,下舂的书写方式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中,下舂的写法没有太大的差异,仅字形略有变化。例如,下舂的“下”字在甲骨文中是倒置的形式,舂字在铭文中有时会将上方的两个点连成一个横线等。
1. 她使劲下舂着米,准备做一顿丰盛的饭菜。
2. 他顶着太阳,用锤子下舂地上的钉子。
3. 农民用大锤下舂着土,准备开垦新的耕地。
下舂可以作为构词成分,与其他字组合形成新的词语,例如:
1. 下舂掀起:形容掀动物体时带有下舂的力量。
2. 下舂杵:指用于下舂的杵状物。
3. 下舂破碎:形容用力下舂使物体破碎。
近义词:用力捣击、猛烈敲打、砸击等。
反义词:轻轻拍打、柔和敲击、轻柔拍击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