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下舂的意思、下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下舂的解释

称日落之时。《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 渊虞 ,是谓高舂。至于 连石 ,是谓下舂。” 高诱 注:“ 连石 ,西北山。言将欲冥,下象息舂,故曰下舂。” 隋 卢思道 《春夕经行留侯墓》诗:“夕风吟宰树,迟光落下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下舂(xià chōng)是汉语中一个颇具古意的词汇,专指太阳西沉、临近黄昏的时刻。其核心含义源自古代对日影移动的观察,特指日落时太阳位于地平线附近的景象。以下从释义、出处、用法等角度详细解析:


一、本义解析

下舂的字面意为“舂米落下”,引申为太阳西沉至地平线的时刻。古人以“舂”比喻日光沉落如舂米般下坠,形象描绘日落之态。

例:

“日行至悲泉,爰息其马,是为县车;至于虞渊,是谓黄昏;至于蒙谷,是谓定昏。日入崦嵫,经细柳入虞泉之池,曙于蒙谷之浦,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淮南子·天文训》(下舂对应“县车”至“黄昏”阶段)


二、文献出处与权威释义

  1. 《淮南子》首次定义:

    西汉《淮南子·天文训》系统划分一日时段,明确记载:

    “(日)至于渊虞,是谓高舂;至于连石,是谓下舂。”

    东汉高诱注:“连石,西北山。言将欲冥,下象息舂,故曰下舂。”

  2. 词典释义佐证:

    • 《汉语大词典》释为:“称日落之时。”
    • 《古代汉语词典》标注:“下舂,太阳西落至地平线之际。”

三、文化意象与使用场景


四、学术参考文献

  1. 古籍原文:

    《淮南子·天文训》(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三,页八十二。

  2. 现代工具书: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第1卷,页789。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页1672。

“下舂”以生动的农耕意象(舂米)浓缩古人对自然时序的观察,其定义始见于《淮南子》,沿用为日落时分的雅称。这一词汇不仅承载天文历法知识,更在文学中沉淀为象征迟暮的文化符号,体现了汉语凝练而富有画面感的特质。

网络扩展解释

“下舂”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下舂(xià chōng) 指日落之时,常用于描述太阳将落、天色渐暗的时间段。该词源自《淮南子·天文训》,原文记载:“﹝日﹞至于渊虞,是谓高舂;至于连石,是谓下舂。”。


详细解释

  1. 时间指向
    古人将一天分为多个时段,“下舂”特指太阳西沉至“连石”山(象征西北方向)的时刻,紧随“高舂”(太阳稍高的时段)之后,接近黄昏。
    示例:隋代卢思道《春夕经行留侯墓》诗云:“夕风吟宰树,迟光落下舂。”

  2. 词源考据

    • “舂”的本义:指用杵臼捣谷物(如舂米),后延伸为“撞击”动作。
    • “下舂”的象征:结合“日落”与“舂米”意象,比喻太阳如谷物般沉落,暗含劳作结束、日暮归息之意。

注意

部分资料(如)将“下舂”解释为“按步骤劳动”,可能是对“舂”字本义的误读。权威典籍及诗词用例均指向“日落”这一含义。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淮南子》原文或汉典等古籍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安神暗疏熬活百废百务备藏长主称材楚卞处正刺斜里大驵德寿定说硐产都纻放诞风行电扫服采罘罝庚庚公局海北好共歹豪赡皓体歼夺交让木喈喈截句惊急里就然吉行连锋立瓜六职懋赏米道茗艼木秀于林盘珊朋夥乾顾青稞痊平祛妄三累飒洒设府时差束骸水击送手帕碎骨粉身焘载坨商肖化携心薪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