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諡冊”。指刻有為帝後上谥诏書的簡冊。《魏書·術藝傳·江式》:“以書 文昭太後 尊號諡冊,特除奉朝請,仍符節令。” 唐 顔真卿 《元陵儀注》:“禮儀使以諡冊跪奠於寶綬之西,又以哀冊跪奠於諡冊之西。”《明史·禮志五》:“ 洪武 元年,追尊四廟諡號,冊寶皆用玉。冊簡長尺二寸,廣一寸二分,厚五分。簡數從文之多寡。聯以金繩,藉以錦褥,覆以紅羅泥金夾帕。冊匣,朱漆鏤金,龍鳳文…… 建文 時,追尊諡冊之典,以革除無考。” 清 顧炎武 《廟號議》:“以至諡冊一頒,天下用為譏笑。”
谥冊是中國古代記載帝王、皇後谥號的特殊文書形式,以下是綜合解釋:
谥冊指刻有帝後谥號诏書的簡冊,用于官方記錄對逝者的尊崇評價。其核心功能是确立谥號的正統性,體現古代「蓋棺論定」的禮制傳統。
清道光帝為生母孝淑睿皇後制作的谥冊最具代表性:
「谥」作為核心字,特指對逝者的官方評價(如「文」「武」「忠」等),其确立需經禮部審議,具有曆史定論性質。谥冊正是這種評價制度的物質載體。
注:可參考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谥冊實物(來源1、2)及《明史·禮志》(來源7)獲取更多細節。
谥冊是一個漢字詞彙,由“谥”和“冊”兩個部分組成。
谥:是一個漢字,部首為讠,總筆畫數為7,意思是給予稱謂。
冊:也是一個漢字,部首為冫,總筆畫數為5,意思是記載、記錄。
谥冊的意思就是記載或記錄人們被賜予的尊號、稱謂的冊子。
谥冊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的貴族和王室成員通常會被賜予谥號以示尊貴,這些稱號會被記錄在冊子上,作為後人對他們的記憶和紀念。
在繁體字中,谥冊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無法得知谥冊一詞在古代的具體寫法。
例句:
他的尊號收錄在一本谥冊中。
組詞:谥官、谥號、谥名。
近義詞:尊號、稱謂。
反義詞:匿名、無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