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椽為柱的意思、束椽為柱的詳細解釋
束椽為柱的解釋
捆紮椽子當柱子用。比喻小材大用。 明 劉基 《吊祖豫州賦》:“委棄九鼎兮,烹餁瓦釜。截梁為杙兮,束椽為柱。”
詞語分解
- 束的解釋 束 ù 捆住,系:束縛。束裝(整理行裝)。束發(?)。束之高閣。束手無策。 量詞,用于捆在一起的東西:束修(十條幹肉,原指學生送給老師的禮物,後指給老師的報酬)。 聚集成一條的東西:光束。電子束。 控
- 柱的解釋 柱 ù 建築物中直立的起支撐作用的構件:柱子。柱石。頂梁柱。 形狀像柱子的東西,或作用重要如柱子的:水柱。柱臣(對國家有重要作用的臣子)。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束椽為柱”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ù chuán wéi zhù,其核心含義是将椽子捆紮起來當作柱子使用,比喻小材大用。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 椽:指屋頂結構中支撐瓦片的細木條,通常較小;柱:指房屋的承重主梁,需堅實厚重。
- 字面義:用細小的椽子代替粗壯的柱子,形容以次要材料承擔重要功能。
- 比喻義:指将能力不足的人或物安排在不合適的重要位置,導緻資源浪費或效果不佳。
出處與用法
- 最早出處:明代劉基《吊祖豫州賦》中的“截梁為杙兮,束椽為柱”,通過對比“梁”與“杙”(小木樁)、“椽”與“柱”,諷刺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的錯位現象。
- 語法功能:動賓結構,多作賓語或定語,用于描述資源、人才的不合理調配。
-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但語境中常含批評或無奈之意。
延伸說明
- 近義表達:類似成語有“牛鼎烹雞”(大材小用)、“趕鴨子上架”(勉強為之)等。
- 適用場景:多用于文學評論、管理分析等領域,強調資源配置的合理性。
- 生僻程度:屬于較冷門的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典文獻或學術讨論。
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劉基的《吊祖豫州賦》及相關古籍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束椽為柱》的意思
《束椽為柱》是一個成語,意為用不適當或錯誤的方法解決問題,比喻不正當的手段或不切實際的做法。
拆分部首和筆畫
《束椽為柱》的部首是木(木字旁),左邊的部分是束(6筆),右邊的部分是椽(12筆),柱(7筆)。
來源
《束椽為柱》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戰國策·燕策一》。在這個故事裡,燕國君主慎到給自己的後人留下惡劣的印象,他把用來支撐房梁的大椽子拆下來,并用來做柱子。這種不合理的做法象征着無視事物屬性與功能的重要性,隻是為了滿足眼前需求的短視。從此,束椽為柱成了一個貶義詞彙。
繁體字
《束椽為柱》的繁體字是《束椽爲柱》。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過多次改變。對于《束椽為柱》,其古代寫法可能與現代寫法略有差異,具體需要進一步考證。
例句
1. 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束椽為柱。
2. 這個計劃太不切實際了,完全是束椽為柱。
組詞
可以通過增加不同的形容詞或動詞,結合在一起形成其他與《束椽為柱》相關的成語。例如:改頭換面、本末倒置、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等。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不近人情、思維定勢、棄之可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反義詞
反義詞包括:知恩圖報、見義勇為、智者千慮、必有一得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