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钱币名。榆荚钱的一种。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古钱》:“榆荚,其文一曰‘五金’,一曰‘五朱’,殆分‘銖’字为二也。”
“五朱”是古代钱币“五铢”的别称,始铸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18年),因钱面铸有“五铢”二字而得名。从字义分析,“五”为数目字,代表重量单位;“朱”通“铢”,是古代极小的重量单位(约合0.65克),两者组合后特指这种钱币的重量标准。
该钱币形制为圆形方孔,外廓平润,篆书铭文工整,直径约2.5厘米,实际重量在西汉时期严格保持4克左右。作为中国历史上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五铢钱自汉至隋朝持续铸造700余年,其“外圆内方”的形制被后世称为“孔方兄”,深刻影响了东亚货币体系的发展。
在文化衍生层面,“五铢”钱文曾被南朝诗人王融引用为“汉铸铜山五朱字”,其出土实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机构,是研究古代经济制度的重要物证。
“五朱”是古代钱币名称,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基本定义
五朱是榆荚钱的一种,属于中国古钱币体系。其名称来源于钱面文字“五朱”,可能由“銖”(铢)字拆分而来。榆荚钱因形似榆树果实而得名,特点是轻薄小孔。
历史背景
东晋元帝太兴年间(318-321年),吴兴人沈充曾铸造大孔小钱,面文为“五朱”,俗称“沈郎五铢”或“沈郎钱”。这类钱币直径约2厘米,重1.5克左右,铜色发白,部分存在传形(文字反向)现象。
文字特征
钱文“五朱”被认为是“五铢”的简化或拆分形式。金代学者元好问在《续夷坚志》中记载:“榆荚,其文一曰‘五金’,一曰‘五朱’,殆分‘銖’字为二也。”
考古发现
东汉墓中曾出土少量“五朱”铜钱及陶钱,但需注意与西汉“小五铢”区分,避免混淆。
如需进一步了解钱币形制或历史背景,可参考《续夷坚志》等文献或考古资料。
帮身邦事抱柱之信本宅编程序飙驭秉旄仗钺布雷舰差阑常宠鄽郭查问尘熛瘛瘚赤疫牀裙出水芙蓉祠部牒叨咕颠颠倒倒厎宁抵嘘分铜含跨合衬亨煮画井皇协猾黠槛送交派井厕祭器九门提督窭乏嬾惰烂靡梁鸿妻历鹿流浪汉留愍搂沟子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鑪铸马羣空敏寤密宗菩萨面侨郡七科适瓤口儿煞实胜券审酌侍学水剩山残天闪现任嚣闹薤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