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箭的意思、更箭的詳細解釋
更箭的解釋
浮在刻漏水上指示時間的箭頭。 唐 杜甫 《湖城遇孟雲卿》詩:“豈知驅車復同軌,可惜刻漏隨更箭。” 宋 周邦彥 《過秦樓·夜景》詞:“人靜夜久憑闌,愁不歸眠,立殘更箭。” 元 薩都剌 《寒夜即事》詩:“枕邊漏水催更箭,城下霜風動捲蘆。”
詞語分解
- 更的解釋 更 ē 改變,改換:更正。更生(重新獲得生命,喻複興)。更衣(a.換衣服;b.婉辭,上廁所)。更定(改訂)。更疊(輪流更換)。更遞。更番。更新(舊的除去,新的建起)。更張(調節琴弦,喻變更或改革)。
- 箭的解釋 箭 à 用弓發射到遠處的兵器:弓箭。箭镞。箭頭。箭在弦上(喻事情已經到了不得不做或話已經到了不得不說的地步)。 箭能射到的距離:一箭之遙。箭步。 形容急切、迅速:歸心似箭。 筆畫數:; 部首:竹;
專業解析
“更箭”的漢語詞典釋義
“更箭”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計時制度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古代計時器“漏刻”(或稱“銅壺滴漏”)中用于指示時間的标尺(箭籌)。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 詞義解析
- 計時标尺: “更箭”特指漏刻中豎立在水壺(受水壺)裡的浮箭。隨着壺内水位均勻上升,浮箭隨之浮起,箭身上刻畫的刻度(通常對應晝夜百刻或十二時辰)便指示出具體時間。古人将一夜分為五更(一更約兩小時),“更箭”的移動直觀顯示更次的推移。因此,“更箭”成為時間流逝的象征。
- 構詞溯源:
- “更” (gēng): 此處指古代夜間計時單位“更次”。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 “箭”: 指代漏刻中形似箭杆的浮标或标尺。因其形狀細長且有刻度,故以“箭”為名。
兩字結合,“更箭”即指在漏刻中用以标示“更”這一特定時間段的箭尺。
二、 曆史淵源與應用
“更箭”的使用與中國悠久的漏刻計時傳統密不可分。漏刻作為主要計時工具,自周代至清代廣泛應用,尤其在夜間或陰雨天無法依賴日晷時。“更箭”是其關鍵部件:
- 結構體現: 在典型的受水型漏刻中,水滴從播水壺勻速滴入受水壺,受水壺内浮箭隨之勻速上升,箭上刻度即顯示時間。《新唐書·天文志》等史籍對漏刻結構有詳細記載。
- 文學意象: 因其象征時間推移,“更箭”常出現在古典詩詞中,表達光陰易逝、長夜漫漫或等待之意。例如,詩詞中“更箭頻催”、“聽更箭”等表述,均源于此實物。
三、 相關概念
- 漏刻/漏壺: “更箭”所屬的整套計時裝置。
- 刻: 古代計時單位,一晝夜為100刻(後改為96刻),一刻約合現代14.4分鐘。“更箭”刻度常包含刻的劃分。
- 更鼓: 夜間報更的鼓聲。常與“更箭”配合,由專人觀察更箭刻度後擊鼓報時。
“更箭”是古代漏刻計時器中用于标示夜間更次和時刻的浮箭标尺。它不僅是重要的計時工具部件,也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為古人感知和度量時間的重要象征物,其詞義根植于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和時間管理制度。
參考資料來源:
-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 對“更”、“箭”及“更箭”詞條的權威釋義。
- 《辭源》 (商務印書館) - 考釋“更”、“漏刻”及相關術語的源流。
- 《新唐書·天文志》 (中華書局點校本) - 記載漏刻結構及運作原理的古代文獻。
- 《周禮·夏官·挈壺氏》及相關注疏 (如《十三經注疏》) - 關于古代計時職官與漏刻早期應用的記載。
- 漢典 (zdic.net) - 提供漢字字形、字義、古籍例證的綜合查詢(線上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更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傳統計時工具“刻漏”中的一個部件。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更箭(拼音:gēng jiàn)指浮在刻漏水上指示時間的箭頭,是古代計時裝置的關鍵組件。它通過隨水位變化移動的箭頭标記時辰,幫助古人劃分晝夜時段(如“五更”)(、、)。
二、結構解析
- 刻漏:中國古代利用水滴流速計時的工具,由漏壺和标尺組成。
- 更箭的作用:漂浮在漏壺水面的箭頭,隨水位下降而移動,指向标尺上的刻度,顯示具體時間()。
三、文學引用
該詞常出現在古典詩詞中,例如:
- 杜甫《湖城遇孟雲卿》:“可惜刻漏隨更箭”;
- 周邦彥《過秦樓·夜景》:“立殘更箭”;
- 元薩都剌《寒夜即事》:“枕邊漏水催更箭”(、、)。
四、延伸知識
“更”讀作第一聲(gēng),此處特指夜間計時單位(一更約2小時)。現代漢語中,“更箭”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或詩詞賞析。
别人正在浏覽...
昂霄聳壑靶場白礬樓扒拉逼撥弊虧炳煥撥觸草寮成議赤黴素馳蹂楚氛竄名粗錦淡悠悠稻鼈敵面幡傘反事鳳團幹景趕羅功勳哈密瓜衡轭橫政晃晃獲辠腳硬掎奪胫骨卷發老龍讄禱遼左令慧陵墓柳緑桃紅路世貿易風拍節評議千裡共婵娟奇恥大辱欽案如法視死猶歸獅頭鵝市直韬谞微官為他人做嫁衣裳無私有意下馬觀花相刑銜痛肖子希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