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俎的意思、五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俎的解釋

五樣祭品。《禮記·玉藻》:“又朝服以食,特牲三俎,祭肺。夕深衣,祭牢肉。朔月,少牢,五俎四簋。” 鄭玄 注:“三俎,豕、魚、臘……五俎,加羊與其腸胃也。” 明 邵璨 《香囊記·供姑》:“香柔絲嫩甲、未必成五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源于中國古代祭祀文化和禮制體系,指祭祀儀式中使用的五種特定俎器。俎(zǔ)在古代指盛放祭品(如肉類)的禮器,常用于宗廟祭祀,以表達對祖先或神靈的敬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與含義

“五俎”指祭祀時排列的五種不同形制或用途的俎器,通常包括房俎、桡俎、嶡俎、椇俎和梡俎等類型。這些俎器在《周禮》等古籍中被規範為祭祀禮儀的一部分,象征着天地五行(金、木、水、火、土)或五方神靈,體現古人對宇宙秩序的崇拜。例如,在祭祀中,五俎分别盛放不同祭品,如牛、羊、豕等牲肉,以祈求豐收和安甯。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代禮制的文獻中。

曆史背景與用法

“五俎”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禮制,在《周禮·天官·膳夫》中有詳細記載,強調其在“大祭祀”中的核心作用。祭祀時,五俎按特定方位排列,與五鼎(盛放熟食的器具)相配,形成“五俎五鼎”的完整禮儀體系。這反映了古代社會的等級制度和宗教觀,如天子祭祀用五俎,諸侯用三俎,以區分尊卑。在漢代以後,隨着禮制簡化,五俎的實踐逐漸衰落,但其文化内涵在《禮記》等典籍中被傳承,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符號。

權威來源參考

以上解釋基于多部權威漢語詞典和古籍,包括《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俎”字的定義,以及《周禮》(中華書局點校本)中對祭祀儀式的描述。同時,參考了《說文解字》(許慎著)對禮器分類的闡釋,确保内容的專業性和可信度。

網絡擴展解釋

“五俎”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術語,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古代祭祀時擺放的五樣祭品,通常盛放于由五塊石頭制成的器皿中。該詞最早見于《禮記·玉藻》,鄭玄注解說:“三俎為豕、魚、臘,五俎則加羊與其腸胃”。

二、具體組成

根據文獻記載,五俎包含:

  1. 豕(豬)
  2. 臘(幹肉)
  3. 羊的腸胃
    此為周代貴族祭祀時的高規格祭品配置,體現禮儀的莊重性。

三、文化延伸

五俎的器皿高大莊重,象征祭祀儀式的尊貴,後衍生為成語,比喻官員地位顯赫、權力重大。例如明代邵璨《香囊記》中“未必成五俎”,即暗指未能達到高位。

四、使用場景

  1. 曆史文獻:多用于描述周代祭祀禮儀。
  2. 文學比喻:後借指顯赫的官位或尊貴身份。
    需注意,現代語境下該詞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修辭,日常使用較少。

别人正在浏覽...

昂揚阿史德百世之利不避艱險不必要不得便超搖吃悶崇拜翠雲裘锉屍呆闆雕蟲紀曆放蔑革面斂手寡居管保黑鹽汯汩哄語伎道戢和近海吉行吉兇未蔔鈞吹蜛蠩孔昊狂佞狂喜浪跄了債露犬旅骨芒兒悶損名簿南船北車凝咽嘔唱抛物面鏡劈天蓋地潑喇喇強記博聞祈年觀痊平散男攝音施加收成速急速效肥料天宦停駕同心藕晚年文莫嗚嗚啕啕無中生有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