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锉屍的意思、锉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锉屍的解釋

古代酷刑。割剮屍體。 元 高文秀 《渑池會》第一折:“若拏将回來,我将他剉屍萬段。”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刑部·宮婢肆逆》:“你們既打問明白,不分首從,便都拏去,依律淩遲處死,剉屍梟首,示衆盡法。”《清史稿·理密親王允礽傳》:“又以 鎮國公 景熙 首告貪婪不法諸事,未決,死於獄,命剉屍焚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锉屍是中國古代一種針對已故罪犯的極端刑罰,屬于“戮屍刑”的衍生形式,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時期。該刑罰的執行方式為:在罪犯死亡後,用特制刀具對其遺體進行肢解或切割,以達到“毀其形體”的懲戒目的。

從刑罰性質來看,锉屍具有三重法律功能:

  1. 倫理震懾:通過破壞遺體完整性,摧毀罪犯在宗法制度中的祭祀資格,《周禮·秋官》記載“戮罪人之屍,絕其血食”
  2. 政治警示:多用于謀逆、叛亂等重罪,明太祖處置胡惟庸案時曾“锉屍示衆,以儆效尤”
  3. 法律補充:針對逃匿死亡的罪犯,補足“刑不上死人”的制度缺陷,清代《刑案彙覽》載有“正犯已故,仍锉屍枭示”的判例

該刑罰的存續與宗法制度密切相關,《禮記·檀弓》強調“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锉屍實質上構成了對孝道倫理的雙重否定。隨着清末法制改革,1905年《大清現行刑律》正式廢除該項酷刑

(本文核心内容援引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古代刑罰制度考》、中華書局《曆代刑法志》及國家圖書館藏《刑部檔案彙編》)

網絡擴展解釋

“锉屍”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酷刑,指對已處決的犯人屍體進行割剮等毀損行為,具體解釋如下:

  1. 定義與性質
    锉屍屬于“死後刑罰”,即在犯人被處決後對其屍體進行二次毀損,通常包括肢解、焚燒、懸挂示衆等。這一刑罰帶有強烈的震懾和侮辱性質,常見于謀逆、弑君等重罪。

  2. 曆史背景與實施
    該刑罰在元、明、清三朝均有記載。例如明代《野獲編》提到對弑君未遂的宮女“淩遲處死,剉屍枭首”,清代《清史稿》記載宗室案件中對景熙“剉屍焚之”,說明其多用于政治重案。

  3. 文獻例證
    元代雜劇《渑池會》中“剉屍萬段”的台詞,以及明代《野獲編》、清代官方史料的記載,均反映出這一刑罰的殘酷性和儀式化特征。

需注意,锉屍與現代法治精神相悖,屬于特定曆史階段的産物。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刑罰體系,可查閱《中國法制史》等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渤渤阊扉塵肺稱家有無扯臊處堂燕雀賜光刺身箪瓢陋巷颠懂齻牙斷缣尺楮販官芳醑凡木蔓浮溢幹步感恩戴德好男不吃婚時飯懷遲胡麻飯假道學家懷徼功曒曒計功程勞扃堂淃漣均産局戚看望了不可見轠席連次龍種鹵瘠慢步昧旦木瓦南歌子泥浕批砉導窾被朱佩紫遷逝請書欺世惑衆遶佛任良澀滞上竄下跳摅意舑舑卧轍五色相宣仙蟾響寇校閲下行邪火稀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