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锉屍的意思、锉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锉屍的解釋

古代酷刑。割剮屍體。 元 高文秀 《渑池會》第一折:“若拏将回來,我将他剉屍萬段。”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刑部·宮婢肆逆》:“你們既打問明白,不分首從,便都拏去,依律淩遲處死,剉屍梟首,示衆盡法。”《清史稿·理密親王允礽傳》:“又以 鎮國公 景熙 首告貪婪不法諸事,未決,死於獄,命剉屍焚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锉屍”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酷刑,指對已處決的犯人屍體進行割剮等毀損行為,具體解釋如下:

  1. 定義與性質
    锉屍屬于“死後刑罰”,即在犯人被處決後對其屍體進行二次毀損,通常包括肢解、焚燒、懸挂示衆等。這一刑罰帶有強烈的震懾和侮辱性質,常見于謀逆、弑君等重罪。

  2. 曆史背景與實施
    該刑罰在元、明、清三朝均有記載。例如明代《野獲編》提到對弑君未遂的宮女“淩遲處死,剉屍枭首”,清代《清史稿》記載宗室案件中對景熙“剉屍焚之”,說明其多用于政治重案。

  3. 文獻例證
    元代雜劇《渑池會》中“剉屍萬段”的台詞,以及明代《野獲編》、清代官方史料的記載,均反映出這一刑罰的殘酷性和儀式化特征。

需注意,锉屍與現代法治精神相悖,屬于特定曆史階段的産物。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刑罰體系,可查閱《中國法制史》等專業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锉屍》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是利用锉刀對屍體或者骨頭等進行刮削、整理或者修理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锉屍》的部首是钅(金字旁)和巳(又字底),共包含9個筆畫。 來源:《锉屍》來自于古代漢語詞彙,形容在屍體或骨骼上進行修整的行為。 繁體:《銼屍》是《锉屍》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仍然遵循钅和巳的組合。 例句:他使用锉刀锉屍,将骨頭修整得平滑而整齊。 組詞:锉屍刀、锉屍工具、锉屍匠 近義詞:整理屍體 反義詞:損壞屍體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幫助!如需更多幫助,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