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斷絕祭祀。謂亡國。2.謂無後嗣。
1.斷絕祭祀。謂亡國。《書·五子之歌》:“荒墜厥緒,覆宗絶祀。”《史記·管蔡世家》:“ 侯齊 四年, 楚惠王 滅 蔡 , 蔡侯齊 亡, 蔡 遂絶祀。”
2.謂無後嗣。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兵部·戚帥懼内》:“ 戚 殁,而 汪 志其墓。述其為妻所困,幾至絶祀。”
“絶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斷絕祭祀”,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指國家滅亡
在古代社會,祭祀是國家延續的重要象征。若王朝滅亡,宗廟祭祀無法維持,即被稱為“絶祀”。例如《史記》中記載蔡國被楚國所滅時,用“蔡遂絶祀”描述其亡國狀态。
指家族無後嗣
從宗族角度,若家族沒有後代延續香火,便無法進行祖先祭祀,如明代文獻提到某人因無子嗣而“幾至絶祀”。這在傳統社會被視為重大倫理問題。
文化背景補充
古代祭祀承載着敬祖尊宗、祈求庇佑的功能,因此“絶祀”不僅是儀式的中斷,更象征社會或家族傳承的終結。現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領域,描述血脈或文化傳承的斷裂現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史記》《尚書》等典籍記載。
絶祀(jué sì)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祭祀不再進行的意思。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左邊的部首是糸(意為絲),右邊的部首是示(意為禮拜),組合在一起形成了這個詞。
絶祀的拆分部首是糸和示,糸部的筆畫數為3,示部的筆畫數為5。
絶祀在古代的漢字寫法為絶禘。禘指的是古代宗廟中的一種祭祀儀式,用于祭祀神明。而絶指的是停止、中斷的意思。所以絶祀指的是停止進行祭祀的儀式。
絶祀的繁體字為絕祀。
絶祀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絶禘。
1. 家族中的祭祀傳統已經絶祀多年了。
2. 在現代社會,一些古老的祭祀儀式已經絶祀,不再舉行。
1. 絶祀儀式
2. 絶祀傳統
3. 絶祀習俗
1. 停止祭祀
2. 中斷祭祀
1. 繼續祭祀
2. 恢複祭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