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絶祀的意思、絶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絶祀的解釋

1.斷絕祭祀。謂亡國。2.謂無後嗣。

詳細解釋

1.斷絕祭祀。謂亡國。《書·五子之歌》:“荒墜厥緒,覆宗絶祀。”《史記·管蔡世家》:“ 侯齊 四年, 楚惠王 滅 蔡 , 蔡侯齊 亡, 蔡 遂絶祀。”

2.謂無後嗣。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兵部·戚帥懼内》:“ 戚 殁,而 汪 志其墓。述其為妻所困,幾至絶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絶祀”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面釋義 “絶”通“絕”,意為斷絕、終止;“祀”指祭祀活動,尤指對祖先的祭奠。二字組合本義為“斷絕祭祀”,常見于古代文獻,表示宗族或國家因後繼無人、重大變故等原因導緻祭祀傳統中斷。例如《尚書·盤庚》中“乃祖乃父,乃斷棄汝,不救乃死”,即暗含祭祀斷絕的危機。

二、引申含義 在宗法制度下,“絶祀”被賦予更深層的倫理意義:

  1. 家族傳承斷絕:古人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若無子嗣承繼香火,則宗廟祭祀無法延續,被視為家族存亡的标志。
  2. 政權覆滅象征:如《史記·殷本紀》記載商朝滅亡後“殷祀遂絕”,特指王朝宗廟被毀,國家祭祀體系崩潰。

三、文獻用例 該詞多用于曆史典籍:

參考來源: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0年修訂版)及《十三經注疏》等典籍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

“絶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斷絕祭祀”,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1. 指國家滅亡
    在古代社會,祭祀是國家延續的重要象征。若王朝滅亡,宗廟祭祀無法維持,即被稱為“絶祀”。例如《史記》中記載蔡國被楚國所滅時,用“蔡遂絶祀”描述其亡國狀态。

  2. 指家族無後嗣
    從宗族角度,若家族沒有後代延續香火,便無法進行祖先祭祀,如明代文獻提到某人因無子嗣而“幾至絶祀”。這在傳統社會被視為重大倫理問題。

文化背景補充
古代祭祀承載着敬祖尊宗、祈求庇佑的功能,因此“絶祀”不僅是儀式的中斷,更象征社會或家族傳承的終結。現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領域,描述血脈或文化傳承的斷裂現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史記》《尚書》等典籍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百廛胞波豹産襃侈包乾鄙讷禀貸博接澄潤酢漿草等閑間獨不見法駕方皇奮矯婦道富國強民稿酬宮廏尹國命和良和域荒絕謊勢胡皴活鬼頭活辣子簡種薄收街渠徕徊樂事勸功鈴下柳祠亂潰梅花仙悶倦拟蹤青葑傾屬勤虔憩偃期制群疠囷輪穣川攘伐掃除天下少商生山涉想收掩書賈邃古田稻抟影頽弛危坐飨孤仙圃西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