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相繼而起,連續不斷。 清 黃宗羲 《與李杲堂陳介眉書》:“今夫 旦中 之醫,弟與 悔木 标榜而起,貴邑中不乏肩背相望。” 康有為 《<新學僞經考>序》:“竊怪二千年來,通人大儒,肩背相望,而鹹為瞀惑,無一人焉發奸露覆,雪先聖之沉冤,出諸儒於雲霧者。”參見“ 肩背 ”。
“肩背相望”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jiān bèi xiāng wàng,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來源與典故
該成語出自清代黃宗羲的《與李杲堂陳介眉書》:“今夫旦中之醫,弟與悔木标榜而起,貴邑中不乏肩背相望。” 意為當時醫學人才接連湧現。康有為在《新學僞經考》序中也用此形容曆代儒者層出不窮。
使用場景
多用于學術、技藝或人才領域,強調連續性。例如:
易混淆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肩背相望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兩個人或幾個人站在一起,彼此面對面地交流、對話或分享心情。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朋友、夥伴或親人之間的親近關系,表示彼此相互傾訴、互相信賴。
拆分部首和筆畫:
《肩背相望》這個詞是由三個漢字組成:肩、背、相。肩的部首是肉,總共有6畫;背的部首是月,總共有9畫;相的部首是目,總共有9畫。
來源:
《肩背相望》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鴻雁》中:“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于歸,百兩禦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這裡的“之子于歸”就是指“肩背相望”的意思。
繁體:
《肩背相望》這個成語的繁體寫法是「肩背相望」。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相」字寫作「羊相」,表示兩隻羊面對面站在一起的形狀,後來演變為現在的寫法。
例句:
1. 他們是一對好朋友,總是肩背相望,彼此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2. 姐妹倆長大後分别在不同的城市工作,但仍然保持着肩背相望的關系。
組詞:
友誼、親近、關系、交流、對話
近義詞:
肩并肩、背對背、面對面
反義詞:
背道而馳、南轅北轍、不相往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