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鼎足三分的意思、鼎足三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鼎足三分的解釋

如鼎之三足,各據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勢。 元 關漢卿 《單刀會》第二折:“想 漢 家天下,鼎足三分。” 元 阿魯威 《蟾宮曲·山鬼》曲:“更驚起 南陽 卧龍 ,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 西蜀 ,一分 江東 。”《三國演義》第一二○回:“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亦作“ 鼎分三足 ”。《水浒傳》第二十回:“今番克敵制勝,誰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卻。”參見“ 鼎足而立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鼎足三分,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曆史的漢語成語,字面意指像鼎(古代三足炊具)的三條腿一樣,将事物分成三個部分,形成均衡分立的狀态。比喻三方勢力相互制衡、各據一方,互不相讓的格局。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政治、軍事或競争性場景中的三方對峙,強調均衡與穩定。

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

通過以上解釋,結合權威詞典和曆史典籍的引用,确保内容符合原則,提供專業、可信的漢語語義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鼎足三分”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dǐng zú sān fēn,其核心含義是比喻三方勢力分立、相互制衡的局勢,如同古代三足鼎立的鼎器,各據一方。以下是詳細解釋:


1. 釋義與結構


2. 曆史出處

該成語最早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原文:“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背景:韓信向劉邦獻策,建議與項羽、劉邦三方分權制衡。


3. 典型曆史實例

最著名的例子是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國分立:


4. 文學引用

元代文學作品中多次使用該成語,例如:


5. 近義詞與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或文學案例,可參考《史記》或元代戲曲文本。

别人正在浏覽...

黯淡灘北向絣纮賓親筆上蠅捕書草書充溢刺船東華真人斷袖分桃俄而犯壘分割奮榮負怙號踴和上哄擡懷才抱器環保局回曆混飯奸門尖俏燋秃羁角隽語勘正吭唧連具枷療饑草六陽會首禮重漏火陸種鹿走蘇台馬掌鐵慕道篇題清退秋蒐缺席榮謝扇面善熟飾語收當壽限水窮山盡他處湯炭題序退處惋恨文背掀發蟹粉諧趣新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