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ll on] 求見地位或輩分高的人
謂通名進見尊長。《史記·李斯列傳》:“ 趙高 待 二世 方燕樂,婦女居前,使人告丞相:‘上方閒,可奏事。’丞相至宮門上謁,如此者三。”《漢書·陳馀傳》:“ 陳涉 起 蘄 至 陳 , 耳 、 餘 上謁 涉 。” 顔師古 注:“上其謁而見也,上謁,若今之通名。” 清 包世臣 《中衢一勺·袁浦問答》:“言未竟,河帥上謁, 世臣 避席。”
“上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指拜訪上級或尊貴的人,強調對地位、輩分較高者的禮節性求見。該詞源自古代官員或民衆拜見尊長、權貴的禮儀傳統。
行為特征
需通過通名遞帖的方式請求見面,體現對尊貴者的尊重。例如《史記·李斯列傳》記載,趙高在秦二世享樂時,丞相李斯多次至宮門“上谒”卻未獲接見。
曆史用例
該詞體現了古代中國等級制度與尊卑觀念,是傳統社交禮儀的重要組成。通過規範化的拜見流程,維護社會秩序與身份差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可參考《史記》《漢書》等文獻原文。
上谒(shàng yè)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向上級拜見和緻意。在古代官場中,下級官員或子民要向上級或貴族拜見時,稱為“上谒”。上谒體現了尊重和禮節。
上谒的部首是“讠”(讠是“言”的旁邊一點),它表示跟言語有關的事物。筆畫有11畫,字符結構如下:
讠(2畫)+世(5畫)+若(6畫)=11畫
上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社會,尤其是在君臣制度和官僚體系中,上級與下級之間有着明确的地位和權力關系。下級官員或子民在重要場合需要向上級拜見,以示敬意和彰顯等級秩序,這就形成了上谒的文化習俗。
上谒的繁體寫法為“上謁”,這是對簡體字的一種改良和傳承。在傳統的繁體字中,字形結構更加複雜和繁瑣,但整體含義和發音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上谒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因為漢字的書寫經曆了演變和發展。然而,整體上谒的字形結構與現代相似,并且所表達的含義和禮儀規範在古代也是存在的。
1. 作為一名公務員,他每年都要向上級谒見報告工作。
2. 在古代,普通百姓如果要向皇帝請安,必須進行上谒,并且要遵守一定的儀式。
組詞:上遞(shàng dì):向上級遞交;上報(shàng bào):向上級報告。
近義詞:參見(cān jiàn):向上級拜會。
反義詞:下跪(xià guì):向下級跪拜;下降(xià jiàng):向下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