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天数五和地数五。前者为奇数,一、三、五、七、九;后者为偶数,二、四、六、八、十。《易·繫辞上》:“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韩康伯 注:“天地之数各五,五数相配,以合成金、木、水、火、土。” 高亨 注:“天数一、三、五、七、九,五位奇数相加,其和数为二十五。地数二、四、六、八、十,五位偶数相加,其和数为三十。”
(2).指岁、月、日、星、辰。《国语·周语下》:“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 韦昭 注:“五位,岁、月、日、星、辰也。”
(3).谓五行。《尚书大传》卷二:“维五位復建,辟厥沴。” 郑玄 注:“君失五事,则五行相沴,违其位。復立之者,当明其吉凶变异。”《汉书·五行志上》:“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位皆以五而合。”《云笈七籤》卷七:“三元既立,五行咸具,以五行为五位,三五和合,谓之八会。”参见“ 五行 ”。
(4).犹言五方。《素问·天元纪大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医宗金鉴·运气要诀·主运歌》:“五运五行御五位,五气相生顺令行。”注:“五位者,东、南、中、西、北也。”
(5).指五方之神。《汉书·扬雄传上》:“灵祇既乡,五位时叙。”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五位,五方之神。”《文选·班固<东都赋>》:“上帝宴饗,五位时序。” 李善 注:“《汉书》曰:‘天神之贵者 太一 ,其佐曰五帝。’《河图》曰:‘ 苍帝 神名 灵威仰 , 赤帝 神名 赤熛怒 , 黄帝 神名 含枢纽 , 白帝 神名 白招拒 , 黑帝 神名 汁光纪 。’”
(6).九五之位,指帝位。 唐 元稹 《郊天日五色祥云赋》:“陛下乘五位而出震,迎五帝以郊天。”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一》:“立天地人之极,而垂衣五位。”参见“ 九五 ”。
(7).土层较深的优质土壤。
(8).指侯、大夫、卿、公、辟五种等级。《后汉书·朱穆传》:“天气鬱冒,五位四候连失正气,此互相明也。”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五位,谓侯、大夫、卿、公、辟。”
(9).指 宋 时 童贯 等五人为皇帝分工修建的宫室。《宣和遗事》前集:“ 蔡京 欲以宫室媚上,一日,召内侍 童贯 、 杨戬 、 曹详 、 何訢 、 蓝从熙 ,讽以禁中逼窄之状。五人听命……既有分地,因各出新意,故号‘五位’。五位既成,楼阁相望。”
(10).算术上的第五个数位。即个十百千万之万位。
“五位”作为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为综合解释:
天数与地数
指《易经》中的奇偶组合:天数(奇数)为一、三、五、七、九,地数(偶数)为二、四、六、八、十,两者相合生成五行(金、木、水、火、土)。
公式表达为:
$$
text{天数之和} = 1+3+5+7+9=25
text{地数之和} = 2+4+6+8+10=30
$$
五行与五方
“五位”可代指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运行规律,或五方(东、南、中、西、北)的空间方位。
指代岁、月、日、星、辰五种时间与天体单位,源自《国语》中周王整合天文历法的记载。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经典与历史用例,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易经》《国语》及宋代相关史料。
《五位》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指五个位置或角色。通常有两种含义:
《五位》的部首是“十”,笔画数为五画。
《五位》这个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中,用于描述五个职位的等级。
《五位》的繁体字为「五位」。
在古时候,汉字「五位」的写法与现代写法相似,没有明显的变化。
组词:五位数、五位数码
近义词:五个地位、五个角色
反义词:其他位、其他角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