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完膚的意思、無完膚的詳細解釋
無完膚的解釋
(1).沒有完好無傷的肌膚。《新唐書·忠義傳下·劉迺》:“﹝ 朱泚 ﹞復遣僞相 蔣鎮 慰誘, 迺 佯瘖不答,灸無完膚。”
(2).比喻一無是處。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台省·王聚洲給事》:“而 鄧給事 , 史禦史 輩曹起代為之辨, 鄭 被攻無完膚。” 清 昭槤 《嘯亭續錄·王鴻緒》:“近讀其《明史稿》……而於 惠帝 則指摘無完膚狀。”
詞語分解
- 無的解釋 無 (無) ú 沒有,與“有”相對;不:無辜。無償。無從(沒有門徑或找不到頭緒)。無度。無端(無緣無故)。無方(不得法,與“有方”相對)。無非(隻,不過)。無動于衷。無所適從。 有 筆畫數:; 部首
- 完膚的解釋 .完好的皮膚。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黥》:“自頸以下,遍刺 白居易 舍人詩……凡刻三十餘處,首體無完膚。”《新唐書·忠義傳下·劉迺》:“帝狩 奉天 , 迺 卧疾私第, 朱泚 遣人召之,固稱篤。復
專業解析
"無完膚"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人或事物遭受極其嚴重的損害或批判,以至于體無完膚,形容程度之深。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釋:
-
本義與引申義
- 字面義: "無"意為"沒有","完膚"指"完好的皮膚"。字面意思即"沒有一塊完好的皮膚",形容身體遭受嚴重摧殘,傷痕遍布(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比喻義: 引申為事物被批駁、揭露、破壞得非常徹底,沒有一處是完好無損的。常用于形容論點被徹底駁倒、謊言被完全揭穿、名聲被嚴重敗壞等(來源:《漢語大詞典》)。
-
語法結構與用法
- "無完膚"通常不單獨使用,而是作為"體無完膚"這個固定成語的一部分出現。"體無完膚"是主謂結構,"體"(身體)是主語,"無完膚"是謂語,描述主語的狀态。
- 在句中常作謂語、補語或定語。
- 作謂語:例如:"他的謬論被駁斥得體無完膚。"(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 作補語:例如:"那篇文章把這種社會現象批得體無完膚。"
- 作定語:例如:"他落了個體無完膚的下場。"
-
核心語義特征
- 程度深重: 強調受損或受批判的程度極其嚴重,達到了"沒有一處完好"的地步。
- 徹底性: 強調批判或破壞的全面性和徹底性,不留餘地。
- 形象性: 借用身體受創的具象畫面,生動表達抽象的概念(如理論被駁倒、名譽受損)。
-
常見使用場景
- 學術辯論、思想交鋒中,指一方論點被另一方徹底駁倒。
- 輿論批評中,指某人或某事受到猛烈且全面的抨擊,聲譽掃地。
- 描述某種事物(如制度、觀念、計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或揭露。
"無完膚"(常以"體無完膚"形式使用)意指身體沒有一塊完好的皮膚,比喻人或事物遭受極其嚴重的損害、批判或破壞,達到全面、徹底、不留餘地的程度。其核心在于強調受損或受批駁的嚴重性和徹底性。
網絡擴展解釋
“無完膚”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
字面解釋
指“沒有完好無損的皮膚”,形容人或事物受到嚴重損傷。例如《新唐書》記載的“灸無完膚”,描述身體被灼傷後皮膚潰爛的狀态。
-
比喻義
引申為“一無是處”,表示事物或觀點被徹底否定、批駁得毫無價值。如明代文獻中“鄭被攻無完膚”,即形容某人被指責得毫無優點。
二、使用場景
- 批評與否定:多用于描述觀點、理論等被徹底駁斥。例:“他的提案被專家駁得體無完膚”。
- 描述創傷:較少使用,常見于古籍中對肉體傷害的描寫,如“佯瘖不答,灸無完膚”。
三、相關辨析
需注意與“體無完膚”(側重肉體傷痕)、“身無完膚”(強調整體受損)的區别。“無完膚”更偏向抽象層面的否定,而非單純物理傷害。
四、例句參考
- “這部電影被剪得無完膚,劇情支離破碎。”
- “辯論中,對方的邏輯漏洞被揭露得無完膚。”
提示:如需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野獲編》《嘯亭續錄》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稗稊爆直缏子兵甲駁蝕參捶餐刀禅榻撦鼓奪旗塵阛遲緩傳位蕩激大指等迹訛頭惡字放河燈風衣縛袴搆閑孤音黑客混日子加爾各答賤隸轎封金蟲極左狂風惡浪了知禮圖流連流豔荔支龍斷可登露纂雪鈔麻包買贖每日價美玉無瑕門帏密陳南陽年例諾貝爾飄袅披繹鉛子秋實春華入錢傷陷矢口狡賴詩橐耍水衛翼無傷大體無戲言仙遊潭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