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忤的意思、無忤的詳細解釋
無忤的解釋
不抵觸;不違逆。《晉書·摯虞傳》:“若推之於物則無忤,求之於身則無尤。” 唐 裴耀卿 《太子賓客贈窦希求神道碑》:“公私遊聚,小大無忤。”《新繁縣志·人物志·費密傳》:“天性和平,與人無忤,終身未嘗言人過失;有機相向者,淡然處之。”
詞語分解
- 無的解釋 無 (無) ú 沒有,與“有”相對;不:無辜。無償。無從(沒有門徑或找不到頭緒)。無度。無端(無緣無故)。無方(不得法,與“有方”相對)。無非(隻,不過)。無動于衷。無所適從。 有 筆畫數:; 部首
- 忤的解釋 忤 ǔ 逆,不順從:忤耳(逆耳)。忤逆(a.背犯,違反;b.不孝順父母)。忤視(逆視、抗視、正視相看)。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無忤”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wú wǔ,其核心含義為不抵觸、不違逆,常用來形容為人處世溫和謙遜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 字面拆解:由“無”(沒有)和“忤”(違背、抵觸)組成,字面意為“沒有違背”。
- 深層含義:指言行或态度不與人沖突,順應外界而不對抗,強調和諧與包容。
用法與語境
-
人際關系
描述與人相處時毫無沖突,如《新繁縣志》中記載:“天性和平,與人無忤”,意為性格平和,從不冒犯他人。
-
處事态度
指處理事務時不違逆常理或他人意願,如《晉書》提及“推之于物則無忤”,即遵循事物規律便不會抵觸。
-
曆史文獻中的典型例句
- 唐代裴耀卿碑文:“公私遊聚,小大無忤”,指無論公私場合均能保持融洽。
- 潘嶽彈琴“終日達夜無忤色”,形容其耐心溫和,毫無厭煩之色。
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順從、隨和、和順。
- 反義詞:違逆、忤逆、沖突。
現代適用性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但適用于文學創作或強調傳統美德的語境,如描述謙謙君子的品行,或表達對和諧社會的期許。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晉書》《新繁縣志》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無忤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沒有違逆,沒有違背。它由“無”和“忤”兩個部分組成。
無是指沒有的意思,忤有違背的意思。無的部首是一點水,筆畫為四畫;忤的部首是心,筆畫為九畫。
《無忤》一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它是釋迦牟尼佛舍身救虎,虎卧屍上不準屍體被邪惡者侮辱的故事中一個反複使用的詞語。另一種說法是它是古代文人提倡的治國理政的思想,即君主為了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秩序,要求朝臣忠誠奉公,不得違逆君上的命令的思想。
在繁體字中,《無忤》的寫法變為了「無悞」。無的部首寫成了「心」,忤的右邊加上了橫折。這是繁體字的寫法,較簡體字稍有不同。
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無忤》的寫法也有一些變化。比如在戰國時期,無的寫法為「ㄖㄨ」,而忤的寫法為「ㄨ欠」。在清朝乾隆年間的《康熙字典》中,無的寫法變為了「1が」,忤的寫法變為了「て1」。
【例句】
1. 他是一個忠誠的仆人,對主人從來沒有無忤過。
2. 這個籃球隊員無忤教練的指示,努力訓練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組詞】
無忤可以組成許多相關詞語,比如無忤君命、無忤者心、無忤無悔等。
【近義詞】
無忤的近義詞包括無違、無悖、無逆、無仲、無昧等,它們的意思都是沒有違背、沒有違反。
【反義詞】
有忤是無忤的反義詞,意思是有違逆、有違背。
以上是關于《無忤》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的相關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