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五體投地 ”。《維摩诘經講經文》:“ 光嚴 才見,趁驟近前,五體投誠,虔恭便禮。”
“五體投誠”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指對某人或某事極度敬佩、崇拜,以至于全身伏地表示臣服或效忠,與“五體投地”同義。其中:
該成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書面或強調情感強烈的語境,口語中更常用“五體投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出處或例句,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五體投誠》是一個成語,形容人滿懷敬畏之心,全身心地臣服于權威或強者的行為。這個詞常用來描述個人對上級或權威的無條件服從和依賴。
《五體投誠》的拆分可以分為九個部分,分别是:“亻”、“言”、“寸”、“爪”、“手”、“又”、“乂”、“冫”和“心”。它所包含的筆畫數共計為21畫。
《五體投誠》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史書中,并在後來的明代成為了一個常用的詞語。它形象地描述了人們在權威面前徹底臣服的态度,是對權威的極度崇敬和尊重。
《五體投誠》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區别。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是對于《五體投誠》這個成語來說,其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并無顯著區别。
1. 他對領導的命令始終五體投誠,從不違背。
2. 在老師的督促下,學生們五體投誠地完成了作業。
3. 面對強大的敵人,他隻有五體投誠的選擇。
五體俱焚、盡體溫存、身心健康
百依百順、全心全意、絕對服從
抵抗反抗、對抗激烈、蔑視權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