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霧淞的意思、霧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霧淞的解釋

寒冷天,霧滴碰到在零度以下的樹枝等物時,再次凝成白色松散的冰晶,叫“霧淞”。通稱樹挂。 清 許光治 《玉交枝·霧淞》曲:“憶飯甕古諺辭,拈霧淞新詩句。” 屠岸 《凝華端賴大毫鋒》:“一種毛茸茸的冰晶,附着、緊裹在每一條樹枝上,使整個樹林成了一座瓊樓玉宇……氣象上稱它為霧淞。”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霧淞”通常指自然景觀“霧凇”,是寒冷天氣中形成的白色冰晶沉積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霧凇俗稱“樹挂”,是低溫環境下,過冷霧滴直接凍結在物體表面形成的白色不透明粒狀冰晶沉積物。其特點是結構松散,呈乳白色或松散的冰花狀。

二、形成條件

  1. 氣溫要求:需低于0℃,最佳溫度區間為-2℃至-8℃。
  2. 濕度要求:空氣中水汽需過飽和,且風速較小或靜風,避免冰晶脫落。
  3. 特殊場景:常見于泉水、河流附近的蒸霧環境,或山頂被過冷卻雲環繞的區域。

三、分類

  1. 硬凇(晶狀霧凇)
    由水蒸氣直接凝華形成,結構松散,易脫落,多出現在迎風面且風速較高的環境。
  2. 軟凇(粒狀霧凇)
    由過冷霧滴快速凍結形成,結構緊密,常見于溫度略高于0℃時的物體表面。

四、曆史與名稱來源

“霧凇”一詞最早見于南北朝《字林》:“寒氣結冰如珠見日光乃消,齊魯謂之霧凇。”古代文獻中已明确描述其物理特性。

五、注意事項

若需更全面的科學解釋,可參考《字林》或氣象學相關文獻(來源:、4、6)。

網絡擴展解釋二

霧淞

《霧淞》這個詞來自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形容濃霧彌漫的景象。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雨(雨字的尾旁部首)和淞(水字旁,總共8畫),共10畫。

據考證,《霧淞》一詞最早出現于唐代。在古代中國,霧淞被視為一種自然現象,并且常常出現在江河湖泊附近的地方。因此,這個詞也可以用來形容大霧籠罩着江河湖泊的景象。

在繁體字中,霧淞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即「霧淞」。由于繁體字的使用範圍逐漸減少,簡體字已成為主要的漢字書寫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可以推測古代寫法為「霧」是由兩個「雲」字相連,而「淞」則是由「氵」和「重」兩個部首組成。

以下為關于《霧淞》的例句:

與霧淞相關的組詞有:霧氣、霧霭、淞江、淞河等。

與霧淞近義詞有:霧蒙蒙、霧籠罩、霧缭繞等。

與霧淞反義詞有:晴朗、明亮、晴空萬裡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