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俗的一種。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五日禁用生米燒飯。 清 張焘 《津門雜記·歲時風俗》:“元日至初五日,不以生米為炊,謂之忌破五。”
“忌破五”是中國傳統年俗中的一個特定禁忌,其含義和背景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忌破五”指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五期間,民間禁用生米燒飯的舊俗。這一禁忌源于對新年伊始“不破不立”的祈福心理,通過限制某些行為寄托對全年順遂的期望。
時間與内容
根據清代張焘《津門雜記·歲時風俗》記載,“元日至初五日,不以生米為炊”,即從正月初一到初五,需食用預先準備好的熟食(如除夕制作的年糕、餃子等),不可用生米煮新飯。
關聯習俗的深意
此禁忌與初五“破五”習俗形成對應:初五當天需“破除”此前所有禁忌(如打掃房屋、燃放鞭炮),象征年節結束并迎接新生活。因此,“忌破五”實為初五“破忌”儀式前的蓄力階段,體現傳統文化中“守”與“破”的辯證思維。
現代演變
隨着生活方式變化,完全禁生米的習俗已淡化,但部分北方地區仍保留初五吃餃子“捏破”的儀式,象征送窮迎財,與“忌破五”形成民俗鍊條。
“忌破五”是春節禁忌體系的重要節點,既包含對傳統農耕生活“惜糧”觀念的傳承,也通過時間分段強化了年節儀式的完整性。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地域差異,可參考《津門雜記》等文獻。
《忌破五》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忌諱避免在五的倍數的日子進行一些重要的或者不吉利的事情。根據古代的迷信觀念,人們認為在這些特殊的日子裡做事會帶來厄運或者不順利。
《忌破五》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忄”、“破”和“五”三個部首組成,其中"忄"是“⺗”的簡化形式,表示心,破是由石這個部首和皮組成。筆畫數分别為3、9、4。
《忌破五》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源自人們對時間和數字的神秘迷信觀念。人們認為五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所以在五的倍數的日子裡避免做一些重要的事情。
《忌破五》這個成語在繁體中的寫法是「忌破五」。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忌破五」的寫法和現代基本相同,沒有太大差異。
1. 我們今天計劃去旅行,不過要留意一下日期,避免忌破五。
2. 這個項目的啟動日期剛好是六月五日,我們應該考慮一下忌破五的影響。
忌破五沒有組詞的常用搭配,因為它是一個固定的成語。
避開五,避免五,忌破
以五,無忌破五
【别人正在浏覽】